渭源县国营莲峰林场改革调查报告渭源县国有莲峰林场始建于1958年,是全县林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我县生态环境建设和森林培育、管护的双重使命,为发展生态旅游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了宝贵资源,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甘肃省林业厅甘林办函[2010]112号文件通知精神,现就我场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渭源县莲峰林场位于渭源县西南部,甘肃省中部,定西市西南部,东径104°09′—104°20′,北纬34°55′—35°01′之间,总面积11.88万亩,现有职工58人,其中在职职工52人,离退休6人。其中在职职工58人中固定职工11人,合同制职工6人,集体工2人,长期临时工33人;按文化程度分:大专以上3人,中专及高中2人,初中及小学47人。场部位于渭源县莲峰镇,现法人代表周尚林。属事业性质单位,2006年以前按自收自支自负盈亏对待,历年来,林场在历届县委、县政府和县林业局的正确领导和关怀下,一步一步走出困境。职工工资从1998年前的采伐到以后停采停伐,林场没有直接收入,致使林场进入经济危困,完全依赖天然林保护工程投资为生。2006年7月,县委、县政府将林场纳入差额补贴单位,解决正式职工财政工资50%,2009年1月,又解决20%。截至目前,林场正式职工工资70%已纳入财政,基本解决了林场正式职工的吃饭问题。林场总面积11.88万亩,活立木蓄积12.79万立方米,其中有林地5.73万亩,疏林地0.88万亩,灌木林地3.97万亩,未成林地0.85万亩,苗圃地0.01万亩,宜林地0.44万亩,森林覆盖率48.2%。按林种类型分:有天然林9.003万亩,人工林1.571万亩。按利用类型分:有公益林11.88万亩,其中国家公益林11.88万亩。主要树种有:云杉、油松、华山松、杨树、落叶松、桦及沙棘、忍冬、高山柳等灌木。林场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建筑总面积790平方米,其中:共有办公用房300平方米,生产用房490平方米,其中危房420平方米,占房屋总面积的53.1%。全场有护林站7个,林区小道31公里,道路比较崎岖难走,部分不通车,给生产、生活及管护带来极大不便。林场通讯设备有固定电话1部,在场部,有6个护林站点无通讯设备,吃水仅靠山泉水井,吃水困难,林区仅有生活用电,还有3个护林站至今不通电、不通路,有森林防火了望塔1座,场部仅一辆森林防火吉普车,行动极为不便。办公设施短缺,就连电脑至今不能配备,设施设备滞后。多年来,尽管条件极差,经济危机困,但林场总以生态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林业生产,在全力管护的同时,从2000年至现在,共营造生态林1.45万亩,其中人工造林0.85万亩,飞播造2林0.6万亩。历年共封山育林2.78万亩,大田育苗0.12万亩,容器育苗539万株。自1998年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来,林场划入实施范围,禁伐面积11.88万亩,林场从营林到造林到管护,木材生产降至0,并加大了各项投入力度,仅2009年,重点工程投入45.2万元,其中天保管护费6.3万元,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12.9万元,退耕还林工程12万元,三北四期工程7万元,其他7万元。事业费42万元。林场共有资产704.8万元其中:流动资产40.1万元,固定资产34.3万元。林场负债总额88.9万元,其中:银行贷款2万元,欠其他单位或个人15.9万元,拖欠职工工资71万元,其中:在职39.7万元,离退休31.3万元,共涉及24人。共计在职职工参加医疗保险25人,失业、工伤、养老保险均没参保。二、危困现状林场总资产704.8万元,负债总额达88.9万元,其中银行贷款2万元,欠其他单位或个人15.9万元,欠单位职工71万元(工资),多年来,由于林业生产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使本来就不景气的现状出现更加危困,尤其是1998年天保工程的实施,木材产量调减为零,林场经济更加困难,就林场职工养老保险无力参保,更谈不上失业、工伤保险。历年来拖欠职工工资71万元,仍无力解决。林场各工区护林站不通砂路的有3个,不通电话6个,不通3电3个,吃水困难的有5个。就现有生产用房住房除场部外,全部为上世纪60—70年代建造的土木结构,现在基本上均为危房,对职工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由于近十年来林场经济危困,几乎没有进人,所以目前林场职工结构明显不合理,现有职工58人,其中50岁以上和近五年退休人数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