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必背考点汇总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考点1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1)阶段性与连续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考点2自我意识三种心理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考点3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从生理自我(3岁前)到社会自我(3岁以后到少年期基本成熟),再到心理自我(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的过程。考点4认知方式的差异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型。学习理论考点1学生学习的特点(1)学生的学习是以掌握间接知识经验为主的。(2)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下进行的。(3)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技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4)学生的学习是在学校班集体中进行的。(5)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考点2桑代克的联结主义理论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考点3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获得与消退、刺激泛化与分化。考点4逃避条件作用和回避条件作用逃避条件作用:当厌恶刺激出现时,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回避条件作用:当预示厌恶刺激即将出现的刺激信号呈现时,有机体也可以自发地作出某种反应,从而避免了厌恶刺激的出现,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学习动机考点1学习动机与效率的关系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型曲线关系。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即动机强度处于中等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考点2学习动机的培养(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考点3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学习迁移、学习策略考点1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1)改革教材内容;(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考点2学习策略分类(1)认知策略: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2)元认知策略: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3)资源管理策略:时间管理策略、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资源利用策略。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考点1知识学习的类型①根据知识的不同形式或学习任务的复杂程度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②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划分为下位学习(类属学习)、上位学习(总括学习)、并列组合学习(又称并列结合学习)。考点2技能的概念和种类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根据技能的性质和特点,通常把技能分为操作技能和智力技能。考点3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1)操作定向;(2)操作模仿;(3)操作整合;(4)操作熟练。考点4加里培林将心智技能的形成分为:(1)活动的定向阶段(准备阶段);(2)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3)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4)无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5)内部言语活动阶段。心智技能的形成阶段我国教育心理学家通过教学实验,在加里培林和安德森等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问题解决与创造性考点1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1)问题情境;(2)定势与功能固着;(3)酝酿效应;(4)已有知识经验;(5)原型启发;(6)情绪与动机。考点2创造性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其主要特征有三个: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考点3创造性的培养(1)培养创造性认知能力;(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3)创设有利的社会环境;(4)培养创造型的教师队伍。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考点1态度结构态度结构包含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考点2品德的心理结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简称知、情、意、行。考点3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依从——认同——内化。考点4良好态度与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