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古诗二首教材分析:1.课文的两首古诗,分别是唐代白居易的《池上》和宋代杨万里的《小池》。《池上》叙述的是夏日一小童偷摘莲蓬的事情,勾勒了一个可爱的顽童形象;《小池》则描绘夏日的一处由泉眼、流水、树荫、荷叶、蜻蜓构成的小景,富有夏天生活情趣。诗歌语言浅显易懂,朗朗上口,有利于学生诵读理解。2.课文以两幅中国画分别与诗歌相配,诗画对应,既给予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又有利于激发观察说话的兴趣,有利于图文结合了解诗句内容。但是,《池上》的配画可能为突出形象,“浮萍一道开”表现得不够,而且没有“开”;《小池》则未能表现“树荫照水爱晴柔”,以及因构图之故而显得“小池”不小。需要改进并通过PPT显示才有利于教学。3.虽然这篇课文由两首古诗组成,但一篇课文相对而言是一个整体,从优化的角度思考,能整体处理的教学内容,应该整体处理,如识字写字、读准读通课文等。学情分析:1.在学习这篇课文前,学生已经通过课文和语文园地,学习了10首古诗了,他们对什么是古诗、对古诗的诵读要求、古诗的背诵和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已有所了解和实践,这是学习的有利条件,应充分利用。2.由于年代久远,古诗中的单音节词和词语古今义的不同,学生是不容易理解,甚至是不了解的,如“惜”“晴柔”,应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策略方法进行教学。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2、认读本课12个生字。书写“首”,做到书写正确,书写美观。3、初步感知古诗内容,初步感受古诗蕴含的情趣。教学重点1.能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古诗。2、认读本课12个生字。书写“首”,做到书写正确,书写美观。教学设计:一、直接导入1、今天我们来读两首古诗中的第一首是池上》齐读课题2、识记并书写生字首。“首”是本节课的生字,老师注音,你来拼。Sh是翘舌音(1)指名读纠错(2)结合字理图理解首的本义并组词。会意字。上面是头发和头皮,用以表示头盖;下面是眼睛,用以代表面部。本义:头。(3)指导学生书写。①指导观察在田字格占格。②学生交流书写注意点。③教师归纳:点撇位于竖中线两侧,首横长且直,横画上下对正。二、初读小诗,整体感知。1、简介作者、解题。2、教师范读。提出要求:仔细听,一定要听清楚你不会读的那个字的音。3、生自读。圈画生字,多拼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师巡视。同学们,读完后,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大家非常善于思考)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就要读好这首诗。4、检查字词。开火车。5、借助图片识记“采、踪迹、浮萍、白莲、泉眼、尖尖角”并读好该词所在的诗句。相关知识:两个生字“踪”、“迹”是形声字。“踪迹”:行动所留下可察觉的形迹。两个生字“浮”、“萍”是形声字。“浮萍”: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叶下面有须根,夏季开白花。师:看到了吗,浮萍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水面浮生植物,你看,他是浮在水面,(三点水的浮)像草一样的植物,所以萍是“草字头”。6、感受诗中的不解藏,浮萍一道开。7、整体读诗,划分节奏。9、看图、借助刚才已经认读的字词读好小池。二、品悟诗情初步感受“小娃”形象及小池中的景物。1、诗我们读通顺,这个小娃什么样子你看到了吗?2、杨万里的小池中有什么?三、总结升华同学们,今天我们读了两首诗,借助拼音读通了诗句,一边读欣赏着图片读通了诗句,还把诗读的有节奏了,知道了池上有个小娃。读诗真好玩。今天的收获也真大!《古诗二首》学情分析:1.在学习这篇课文前,学生已经通过课文和语文园地,学习了10首古诗了,他们对什么是古诗、对古诗的诵读要求、古诗的背诵和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已有所了解和实践,这是学习的有利条件,应充分利用。2.由于年代久远,古诗中的单音节词和词语古今义的不同,学生是不容易理解,甚至是不了解的,如“惜”“晴柔”,应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策略方法进行教学。《古诗二首》效果分析课前,我预设在教学古诗前运用多媒体以图说话引入、以诗找景、以图解诗、以景怡情、变静为动、化难为易,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能力。我预想的是学生在我的引导下能入情入境地吟诵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