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上海市杨浦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一、积累应用(10分)1.按要求填空。(5分)(1),铁马秋风大散关。(《书愤》)(2)饭疏食,饮水,,乐亦在其中矣。(《<论语>七则》)(3)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写琵琶曲两种旋律、音色交错出现的诗句是“,”。2.按要求选择。(5分)(1)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同学们在家积极参与线上学习,对联社的同学引名联以共勉,其中最恰当的一联是()。(2分)A.虽有此不乐,既来之则安。B.厚性情,薄嗜欲;直心思,曲文章。C.天下奇观看尽,不如书卷好;世间滋味尝来,无过菜根香。D.门前莫约频来客,座上同观未见书。(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进化人类学家认为,因为我们从过去几代人那里继承了在这个世界立足的行动指南,所以我们被包裹在文化里。人类进化的目的,,,。不过,环境既包含文化层面,也包含物理层面。文化的快速变化正在对人类的进化过程产生巨大影响。①是将其应用于生活环境相同情景中②不是通过个人努力独自解决问题③是让一代又一代的人共同积累知识④不是通过集体合作快速解决问题A.②④③①B.②③①④C.③②①④D.③①④②【答案】1.(1)楼船夜雪瓜洲渡陆游(2)曲肱而枕之(3)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2.(1)D(2分)(2)A(3分)【解析】1.考察课内的知识积累与掌握程度,识记与理解性记忆。(陆游《书愤》)与(《论语>七则》)再在积累,识记。《琵琶行》需要认真翻译,理解文章的内容。特别是关于音乐,高潮的句子描写。2.考察语段的逻辑关系,把握所给内容的前后句,理清楚其逻辑思路。抓住关键词前后的衔接。(1)A项“不乐”不符合语境,B项强调品性、文章,和语境积极线上课不符,C项强调读书和平淡质朴生活的意趣,不符合语境。D项“座上同观未见书”和语境一致。(2)结合所给语句来看,②④强调的内容一致,①③强调内容一致,然后结合关联词“不是……是……”确定答案选A。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变通的艺术余光中①“东是东,西是西,东西永古不相期!”诗人吉卜林早就说过。但做翻译工作的人,不相信东方和西方不能在翻译里相遇。调侃翻译的妙语很多。有人说:“翻译即叛逆。”有人说:“翻译是出卖原诗。”有人说:“翻译文字忠者不美,美者不忠。”②我则认为,翻译如婚姻,是一种两相妥协的艺术。至于妥协到什么程度,以及哪一方应该多让一步,神而明之,变通之道,就要看每一位译者自己的修养了。③翻译既然是移花接木....的事情,翻译家在读者心目中的地位,自然难与作家相提并论。主要的原因,是译者笼罩在原作者的阴影之中,译好了,光荣归于原作,译坏了,罪在译者。除了有能力也有时间去参照原文逐一研读的少数专家之外,一般读者是无由欣赏的。④因此,翻译界一直有一个久持不下的争端。一派译者认为译文应该像创作一样自然,另一派译者则相反,认为既然是翻译,就应该像翻译。⑤第二派译者认为,既然是外国作品,就应该有点外国风味,而且所谓翻译,不但要保存原作的思想,也应该保存原作的形式,何况在精练如诗的作品之中,思想根本不能遗形式而独立。如果要朱丽叶谈吐像林黛玉,何不干脆去读《红楼梦》?有人把弥尔顿的诗译成小调,也有人把萨克雷的小说译成京片子。这种译文读起来固然“流畅”,可是原味尽失,“雅”而不信,等于未译。⑥第一派译者则认为,“精确”固然是翻译的一大美德,但是竟要牺牲“通顺”去追求,代价就太大了。译者追求“精确”,原意是要译文更接近原文,可是不“通顺”的译文令人根本读不下去,怎能接近原文呢?不“通顺”的“精确”,在文法和修辞上已经是一种病态。要用病态的译文来表达常态的原文,是不可能的。⑦理论上说来,好的译文给译文读者的感觉,应该像原文给原文读者的感觉。如果原文是清畅的,则不够清畅的译文,无论译得多么“精确”,对原文说来仍是“不忠”,而“不忠”与“精确”恰恰相反。⑧为了“精确”不惜牺牲其他美德,这种译者,在潜意识里认为外文优于中文,因为外文比中文“精确”。这种译者面对“优越”而“精确”的外文,诚惶诚恐,亦步亦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