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堆村地产田改造项目加快构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是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抓好中低产田改造,是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要求,也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近些年来,以优质粮食产业工程为带动,以农业综合开发为依托,全国中低产田改造取得了较大突破,一批高产稳产、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的标准化农田相继建成,稳步提高了耕地的产出能力。但同时也必须看到,在一些中低产田改造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投入机制不完善,经营管理水平不佳。农田水利重建轻管、耕作方式粗放等现象,不仅阻碍了农田水利工程效益的发挥,而且极易造成已经改造的中低产田再度“返贫”。当前,我们要抓住目前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机遇,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强化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挖掘粮食增产潜力,加快构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第一,构建长效投入机制。中低产田改造需要较多的资金投入,没有一定的资金作保障,就等于“无米之炊”。要解决资金短缺问题,促进中低产田改造工作顺利开展,就要积极探索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与其他支农资金相互配合、统筹安排的投入机制,吸引信贷与其他社会资金增加对中低产田改造的投入。一是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逐步提高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资占国家基建总投资的比重。在目前农民收入相对较低、农业比较效益较低的情况下,农户不愿意也很难在中低产田改造这样中长期的投资上投入更多的资金。在这种形势下,财政能否增加对农业的投资就显得尤为重要。要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和经济条件,科学划分功能区,明确功能定位,大幅度增加粮食生产核心区的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建立健全稳定增加中低产田改造投入的长效机制。二是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农民对农地投资投劳的积极性。三是广开投资渠道。可以考虑通过争取银行贷款、鼓励工商资本投入等措施,增加中低产田改造的投入。第二,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和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科技和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技术和物质条件。因此,要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和农田水利建设,巩固中低产田改造的基础。一是强化科技支撑。要强化粮食生产的科技支持政策,不断增加对粮食生产的科技投入,加强产学研密切结合,促进农业科研队伍安心农业科研,推动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建设。要加强农业技术的研发和集成,重点支持生物技术、良种培育、丰产栽培、农业节水、疫病防控、防灾减灾等领域的科技创新,适应农业规模化、精准化、设施化等要求,加快开发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装备设施,重点在田间作业、设施栽培等环节取得新进展,强化节水、高产技术组装配套。要切实把农业科技的重点放在良种培育上,加快农业生物育种创新和推广应用体系建设。要培养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发展农业产学研联盟,加强农业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要实施农村科技创业行动、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要抓紧建设乡镇或区域性农技推广等公共服务机构,积极发展多元化、社会化农技推广服务组织,鼓励高校涉农专业毕业生到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工作。要推进农用工业技术改造,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支持秸秆还田、水稻育插秧等农机作业。二是强化项目支撑。要大规模实施土地整治,搞好规划,统筹安排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农业综合开发等各类建设资金,集中连片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实行田、水、路、林综合治理。要继续推进“沃土工程”,鼓励农民开展土壤改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保护性耕作,提高耕地质量,大幅度增加高产稳产农田的比重。要搞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大江大河大湖和重点中小河流治理,集中建成一批大中型水利骨干工程,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加快灌排泵站更新改造,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加强重要水源工程建设。三是强化经营支撑。要推动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推动统一经营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