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高考】2013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精典例题+详细解析第13讲二战后世界文明的演变与拓展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竞争与国际政治经济局势的演变(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2·潍坊模拟)苏联《消息报》和《真理报》在杜鲁门主义出台后的第三天和第四天分别发表社论,指出这是“帝国主义扩张政策”。这是因为杜鲁门主义()A.表明美国公开放弃同苏联合作,标志着“冷战”正式开始B.表明美国要发动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武装进攻C.实质上是马歇尔计划的具体实施D.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最终形成解析:选A此题考查的是美国“冷战”政策。杜鲁门主义是“冷战”开始的标志,A项符合题意。B项错在“武装进攻”,它不诉诸武力;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新应用,C项错误;两极格局最终形成的标志事件应是华约组织的建立,D项错误。2.(2012·淮南一模)观察右图:图中握在一起的手上分别写着“缓”与“和”;刀身上都写着“优势”两字。据此判断该漫画最有可能是讽喻()A.二战后的美欧关系B.20世纪70年代的中美关系C.二战后美苏“冷战”D.两极格局解体后的美俄关系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对漫画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漫画中握在一起的手上写着“缓”“和”两字;而背后刀身上却写着“优势”两字,这些寓意充分体现“冷战”中美苏一方面缓和,另一方面关系紧张的特点,答案为C项。3.(2012·西安三模)欧洲历史行进到20世纪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分裂因素——西欧一批实行民主的国家和中欧、东欧一批共产党执政的国家对峙。在这种情况下,古老的“欧洲梦”又被提出了。直接推动这一“欧洲梦”成为现实的核心力量是()A.德国和法国B.英国和法国C.美国和苏联D.英国和德国解析:选A材料中欧洲新的分裂因素指的是美苏“冷战”导致的两大阵营的对立,而古老的“欧洲梦”是指欧洲的统一,推动欧洲走向统一的关键力量是德国和法国。美苏都不愿意看到西欧走向统一,英国地位则非常尴尬。4.2012年4月,对于朝鲜要发射“光明星3号”试验通信卫星一事,美、日等国作出反应,表示反对,进行谴责,并准备实施拦截。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这是“冷战”政策的表现B.美、日等国要发动新一轮朝鲜战争C.说明当今世界并不太平D.美、日等国维护世界和平,打击恐怖主义解析:选C随着苏联解体,“冷战”政策也随之结束了,排除A项;在当今国际形势下,发动新一轮朝鲜战争的可能性并不大,排除B项;美、日等国作出上述反应是为了维护他们在东北亚地区的利益,并不是真正维护世界和平,排除D项;美、日等国与朝鲜关系紧张,说明当今世界并不太平,还存在着不稳定的因素,C项说法正确。5.(2012·安徽六校联考)下图为20世纪50年代末苏联的一幅题为“推广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1的宣传画。当时的苏联()A.调整农业政策,促进农业市场化B.调整农业政策,实现农业集体化C.农业经济改革,增加粮食生产量D.农业经济改革,支持工业化建设解析:选C据“20世纪50年代末”及图片信息可知,图片反映了赫鲁晓夫推行的“玉米运动”。赫鲁晓夫推行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政策,以提高粮食产量。6.(2012·南通调研)在西方国家的福利制度中,社会公正这一概念始终包含着两重含义,彼此相辅相成:一是机会的平等,即制度的平等问题;二是国家保护人的转移支付,即再分配作用问题。下列对西方国家福利制度的理解正确的是()A.实施社会福利,实现了社会平等B.“保护人的转移支付”是为了削减贫困C.福利制度提高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D.国家福利就是保障就业和收入解析:选B“一是机会的平等,即制度的平等问题;二是国家保护人的转移支付,即再分配作用问题。”前者强调“社会权利”,后者强调“削减贫困”。7.时任美国的总统在2000年1月的国情咨文中说:“新世纪到来之际,我们已经创造了2000多万个新的就业岗位,出现了30多年来最快速的经济增长,失业率为30年来的最低水平,贫困率降到20年间最低点。”这一经济发展状况主要是源于()A.新经济的胜利B.“福利国家”制度的推行C.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彻底改变解析:选A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