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4W”法学习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种类型。当人类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会产生环境污染,主要包括大气污染(含酸雨)、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和放射性污染等。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就会产生生态破坏。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的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森林面积减少和物种灭绝等。采用“4W”学习法,从分布(Where)、成因(Why)、危害(What)和对策(How)四个方面能够全面系统的分析环境问题(图示如下)。下面以三大全球性环境问题为例,谈谈“4W”学习法的具体运用。【方法归纳】1、找出环境问题的分布(Where)。掌握环境问题的地理位置,既能体现地理学科的特点,又有助于我们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如臭氧层的破坏最严重的地区在南极、北极地区和青藏高原的上空,是因为这些地区最冷,对流层厚度薄,臭氧层海拔低,更容易受到来自地面的氟氯烃的破坏。酸雨的分布与当地的盛行风向有密切关系。大气污染物随盛行风扩散漫延开来,如西欧的大气污染物随西风扩散至北欧,美国的大气污染物影响到加拿大。2、分析环境问题的成因(Why)。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目前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主要是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导致资源和能源的不合理利用,因此应重点分析人为原因。但也不要忽略自然原因,否则分析问题就不全面、不完整。分析环境问题的成因,有助于环境问题的解决。3、分析环境问题的危害(What)。对于环境问题造成的危害,应从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两方面进行准确全面的分析。如全球气候变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的生产与生活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回答问题时,这两方面都要分析到,不可偏颇。4、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How)。针对环境问题的成因、危害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有助于培养和训练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在是常生活中落实环保行动,自觉保护环境。对策一般可从政策法规性措施、工程技术性措施和宣传教育性措施等方面进行阐述。类型分布(Where)成因(Why)危害(What)对策(How)全球气候变暖全球①自然:地于目前气温处于波动上升阶段②人为:燃烧矿物燃料排放大量二氧化碳;毁林①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②加剧风暴潮和洪涝灾害;③海水倒灌,土壤盐渍化;④造成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等气候异常现象①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利用效率,采用清洁能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②植树造林;③加强国际合作臭氧层的破坏南极、北极地区和青藏高原的上空①自然:太阳活动的影响②人为:人类排放的氟氯烃化合物消①影响人类的健康(皮肤癌、白内障);②影响农作物和海洋生物的生①禁止、减少氟氯烃的排放,研究新的取代物质;②加耗臭氧长繁殖强国际合作酸雨欧洲、北美和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工厂排放的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与水汽相结合而形成①毁坏森林,使河湖水酸化;②腐蚀建筑物、塑料和金属设施;③使土壤酸化,影响农作物生长,造成减产①对矿物燃料进行脱硫处理,变废为宝,化害为利;②推广清洁能源;③加强国际合作【典例精析】例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2009年9月2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首脑峰会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召开,共有超过100个国家的领导人参加了本次首脑峰会。联合国秘书长呼吁发达国家作出表率,加快“减排”的步伐。材料二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与城市化水平关系图。材料三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人口统计表(单位:亿人)国家美国巴西俄罗斯日本中国印度印尼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人口2.831.691.451.2713.010.02.031.31.24(1)根据全球气候变暖成因与危害之间的关系,填出下列表格中各字母所表示的内容。a:;b:;c:;d:。(2)由材料二分析城市化水平与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关系,并说明原因。(3)图中所示国家中二氧化碳总排放量居第二位的是,该国为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应采取哪些措施?(4)据澳大利亚研究人员测量发现,按近20年二氧化碳排放平均速度,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应增加29.95%。但实际只增加了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