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7日高三周考历史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9O分钟,满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1.《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A.分封制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D.郡国并行制2.《史记》记载:“(始皇三十二年)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秦始皇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方便水利建设B.发展小农经济C.强化中央集权D.遏制诸侯势力3.所谓“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门科目的教育。夏商之时,乐在当时是排在首位礼是排在从属的位置。到了周代,形戍了以礼为首。这一变化凸显出西周的教育A.以平民教育为主要形式B.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思想C.以规范奴隶行为为核心D.以维护宗法制度为目的4.《秦律•田律》规定:“百姓居田舍者毋敢酤(买卖)酒,田啬夫(官职)、部佐(官职)谨禁御之,有不令者有罪。”该法令出台的主要动机是A.抑制商贾发展B.提倡粮食节俭C.严禁商品流通D.稳定酒类物价5.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一书中认为,“耕而不耢(平整土地),不如做暴”。这主要是强调农业生产A.必须讲究耕作方法B.应当抓紧农时C.需要改革生产工具D.如何选种播种6.据《唐两京城坊考》记载,洛阳南市“东西南北居二坊之地,其内一百二十行,三千余肆,四壁有四百余店,货贿山积”。长安崇仁坊“一街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哗,灯火不绝”。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唐朝时期①商品经济繁荣②商业活动有严格的地点限制③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④政府重视对商业活动的管理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7.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B.需要政府合理作为C.重视农田生态保护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8.宋代政治以“事任”为中心,由“依事系任”为原则使其多机构和官职分担政务。该原则对宰1相带来的重大影响是A.徒有虚名B.职权明确C.禁足军政D.权力分割9.明代户部尚书丘浚主张,“市者,商贾之事。官不可与民为市,非但榷(专卖)盐一事也。大抵立法以便民为本,苟民自便,何必官为。”该言论侧面反映出明代A.私人市场自由B.自然经济解体C.法律观念浓厚D.商品经济繁荣10.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A.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B.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D.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11.周作人在《关于卢奇安》中认为,“演说在雅典民主时代特别发达,因为它在那时政治上很有实用,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在法庭里,两造曲直所由分,全得需要辩论,其次是在议会里,一场演说苟能抓得人心,立即大见成功。”下列对该观点理解正确的是①智者学派的崛起得益于雅典民主制度的推动②演说功用在于蛊惑陪审法庭和公民大会的判决③全体城邦居民具备表决权彰显“人民主权’’④演说术的兴盛源于雅典民主政治环境的内在需求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12.“《十二铜表法》的篇目依次为传唤、审理、索债、家长权、继承和监护、所有权和占有、土地和房屋、私犯、公法、宗教法、前五表的追补及后五表的追补。”该材料反映出《十二铜表法》的特点不包括A.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涉及内容广泛庞杂C.重视诉讼程序D.注重保护私人财产13.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他们”从“喜剧”走向“悲剧”的根本原因是A.定都天京的战略失误B.“人间小天堂”的腐朽享乐C.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D.“农民造反者”的社会角色14.张之洞认为,“若铁厂设于大冶,厂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