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高考地理总复习2-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巩固落实训练新人教版一、选择题(2011年天津文综)某中学地理小组利用下图提供的信息开展探究学习,结合图文材料,回答下题。1.图中所示的L湖被污染。学生经过分析确定,污染物主要来自()A.城镇B.牧区C.林区D.矿区解析:由图可知,L湖靠近城镇,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污水会影响到L湖故A正确,矿区距L湖较远且不属于同一水系,影响不到L湖。牧区、林区影响较小,故B、C、D三不正确。答案:A(2011年浙江文综)十八世纪墨累—达令盆地开始种植小麦,饲养绵养,现已成为澳大利亚主要的农产品输出地。随着农场规模、数量的扩大与墨累河河水引用过多,该地陆续出现了一些环境问题。读下图(粗箭头代表主要流向,细箭头代表次要流向),完成下题。2.目前该盆地最有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是()①土壤盐碱化②河水流量增多,河口附近侵蚀作用增强③湖中的水生动植物大量繁殖④湿地萎缩,牧草生长不良A.①④B.②③C.③④D.①②解析:该盆地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河水引用过度造成的,②、③与此不符,故答案选A。答案:A目前我国一般用大气污染系数(大气污染系数=风向频率/平均风速)定量反映风对大气1污染物的影响。读下图,回答3~4题。3.关于广州市大气污染系数的叙述正确的是()A.大气污染系数从正东向南北两个方向递减B.风速越大,大气污染系数越大C.大气污染系数与风频大致呈负相关D.大气污染系数西南偏西方向最小4.下列改善广州市环境质量的措施不可行的是()A.将污染大气的企业迁至城市西部B.关闭所有污染大气的企业C.限制污染气体的排放量D.鼓励技术指向型企业发展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广州市大气污染系数正北方向最大,西南偏西方向最小。第4题,关闭所有污染大气的企业的措施不可行。答案:3.D4.B(2012年苏州模拟)2009年12月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特别强调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必须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读图,回答5~6题。5.“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主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A.持续性原则B.整体性原则C.共同性原则D.地域性原则6.全球气候变暖对图示地区的主要影响有()A.A洋流对沿岸气候的影响增强B.海水淹没沿海低地C.灾害性天气出现频率减少D.水稻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解析:第5题,从题干中的“共同”二字即可作出正确选择。第6题,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海面上升,淹没沿海的低地。答案:5.C6.B2(2012年青岛质检)读我国南方部分环境问题分布图,回答7~8题。7.代表水土流失、酸雨危害、森林锐减、水体污染的图例依次是()A.甲、乙、丙、丁B.乙、甲、丙、丁C.丙、甲、丁、乙D.丁、丙、乙、甲解析:从环境问题在我国南方的分布来看,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和长江流域;酸雨危害集中在四川盆地、珠三角、长三角及浙江、福建沿海等地;西南地区、横断山区森林锐减;水体污染严重的地区是长三角、太湖流域等地。答案:B8.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并直接威胁生物多样性的一类环境问题是()A.甲B.乙C.丙D.丁解析:森林锐减使森林吸收二氧化碳量减少,并使多种生物失去了生存的环境。答案:C(2012年皖南联考)从“京都议定书”到“巴厘岛路线图”,再从“哥本哈根会议”到“坎昆协议”,某一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类的共同关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9~10题。9.下列各项中与上述环境问题无关的是()A.人口问题B.地震C.臭氧空洞D.海平面上升解析:题干中反映的环境问题为全球变暖问题,人口增多、人类活动排放暖性气体可导致全球变暖;太阳辐射因臭氧空洞致使大气增温,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升高。地震是地球内力作用与全球变暖无关。答案:B10.坎昆气候大会的焦点问题集中在“责任共担”,这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A.持续性原则B.公平性原则C.共同性原则D.阶段性原则解析:“责任共担”体现的是共同性原则。答案:C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所倡导的发展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即又好又快的发展,而不是片面的发展、不计代价的发展。据此回答11~13题。11.下列四种生产方式或有关生产的叙述,同人地关系演变的四个阶段(崇拜自然、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