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测试题相对原子质量:C-12K-39O-16Cl-35.5H-1I-127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5个小题,共20分。其中1-10小题每小题1分,11-15小题每小题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前的字母填在题后括号内。)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1.“伐薪烧炭南山中”是唐朝诗人白居易所写的诗歌《卖炭翁》中的诗句。这里“伐薪”和“烧炭”各指的变化是A.前者是化学变化,后者是物理变化B.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C.两者都是物理变化D.两者都是化学变化2.将某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向其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红,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混合后溶液的pH<7B.混合后溶液中水的质量大于混合前两种溶液中水的质量之和C.混合后溶液的质量是混合前两种溶液的质量之和D.混合后溶液为氯化钠溶液3,下列化肥中,属于复合肥料的是A.NH4H2PO4B.NH4NO3C.K2SO4D.Ca(H2PO4)24.下图是元素周期表中钠元素的相关信息及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钠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B.钠原子核外有一个电子C.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1D.钠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电子5.2010年4月,日本索尼公司在广告中声称:其制造的某款笔记本电脑的外壳材质是碳纤维,而消费者拿到手的产品却是塑料材质的。这种不诚信的举动与索尼这一国际品牌严重背离。下列关于碳纤维和塑料所属材料类型正确的是()A.合成材料天然材料B.复合材料合成材料C.复材料天然材料D.合成合材料复合材料6.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A.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生成黑色固体B.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产生白色火焰C.灼烧一根头发,闻到烧焦羽毛气味D.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反应时黑色固体变红7.下列实验方法错误的是()A.用稀盐酸除去铁粉中混有的少量铜粉B.用紫色石蕊溶液鉴别二氧化碳气体和一氧化碳气体C.用浓硫酸除去氢气中混有的少量水蒸气D.用水鉴别硝酸铵固体和氢氧化钠固体8.实验室许多药品需要密封保存。下列药品需密封保存的原因,解释错误的是A.浓盐酸----防止挥发B.氢氧化钠溶液----防止与二氧化碳反应C.生石灰----防止与氧气反应D.浓硫酸----防止吸水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pH等于8的溶液一定是碱的溶液ABCDB.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变大C.向某固体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固体中一定含有碳酸根离子D.金属与酸溶液发生置换反应,所得溶液质量一定大于原来酸溶液的质量10.下表列出了除去物质中所含少量杂质的方法,其中错误的是选项物质所含杂质除去杂质的方法ACOCO2通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干燥BNaCl泥沙加入足量的水溶解、过滤、蒸发CNaOH溶液Na2CO3加入足量的稀盐酸至不再产生气泡DFeCl2溶液CuCl2加入过量的铁粉,过滤11.下列对露置在空气中已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样品进行的相关实验中,实验现象及结论合理的是()A.取少量溶液样品,滴入氯化钡溶液,没有白色沉淀生成B.取一定量溶液样品,滴入稀盐酸,立即有大量气体产生C.向溶液样品中加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至恰好完全反应,过滤,可除去样品中的杂质D.取一定量溶液样品,滴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过滤,向滤液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证明原样品中含有氢氧化钠12.下列四个图像的变化趋势,能正确描述对应操作的是A.向一定量的硝酸银溶液中逐滴加入氯化钠溶液B.将浓盐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C.向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不断滴加稀硫酸D.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固体混合物13.在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丙可能是单质B.在该反应中丁一定没有参加化学反应C.该反应是化合反应D.甲和乙的质量之和一定等于生成丙的质量14.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所用方法正确的是A.CaCO3固体(CaO固体)——高温煅烧B.N2气体(O2气体)——通过灼热的铜网C.CO气体(CO2气体)——依次通入浓硫酸和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D.KCl溶液(CaC12溶液)——滴加碳酸钠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过滤15.下表所列各组物质中,物质之间按箭头方向通过一步反应就能实现如图所示转化的是二、填空题:(本大题包括3个小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