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失业问题研究最新进展(下)《城市问题》宋丰景2005-03-2414:35:05朱农将农业劳动力的流动分为地域流动(迁移)和职业流动(从事非农职业),通过建立模型和进行实证分析,朱农认为,“劳动力的地域流动(迁移)和职业流动(从事非农职业)都具有很强的选择性。与地域流动相比较,在农村地区从事非农职业是一种更容易参与的活动,这种就地职业转移对劳动力所接受的正规和非正规教育要求比外迁还要低”。“职业转换在劳动力流动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我们的分析揭示了农业劳动力的职业流动和地域流动之间的密切关系。一方面,迁移可以看成是一种人力资源的积累,因此,迁移一般可带来职业上的‘升级’;另一方面,农业劳动力从农业中出来,从事非农职业,能增加收入,开拓视野,掌握技术,增强迁移的愿望和克服迁移障碍的能力”。关于职业流动的局限性,朱农认为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作为农业劳动力职业转移主要目标的乡镇企业存在污染环境、效率低下等问题,影响了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二是乡镇企业的产业结构的升级将会削弱其吸纳农业劳动力的能力;三是非农产业的发展会导致农业劳动力转移不彻底;四是将农业劳动力的职业转移看作一种城乡转移的替代,而这种替代是不完全的,从长远来看,乡镇企业的发展还是要向城市集中。面对经济高速增长中日益严重的失业问题,我国的经济学家们试图从理论上解释这种“背率”现象。邹薇、邓志旺、蔡晓帆、邓棣华、龚玉泉、袁志刚、李红松等就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的关系以及就业弹性的变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邹薇等研究了我国经济增长对奥肯定律的偏离问题。研究表明1980—1996年中国总量经济增长与城镇登记失业率之间的关系是不符合奥肯定律的。主要原因是“在转轨时期,中国经济的波动较大,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化很快,引起产出和失业率的不规则变化”。在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的关系上,胡鞍钢认为,过去的五年(2004年以前)全国就业人数年平均增长率为1.2%,是建国以来就业增长率最低的时期。从各产业看,第一产业年均增长0.5%;第二产业为0.8%;第三产业为3.1%。胡鞍钢按照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之间的关系变化,将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分为两个阶段:一是1978—1989年间,属于高经济增长和高就业增长的阶段,这期间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系数为0.315;二是90年代以后,属于高经济增长与低就业增长的阶段,就业弹性为0.112”。而邓志旺、蔡晓帆、邓棣华经过研究认为,从1985年到1994年间,考虑了城市和农村隐性失业的就业弹性系数除了1990年出现了比较大的波动以外,就业弹性系数基本变化不大,并没有发生所谓的急剧下降,因此,“高经济增长,低就业增长”的矛盾并不存在。刘勇军认为当前关于我国就业增长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都不能令人满意,应当作更深层次的分析和探讨。他们认为:第一,企业才是我们分析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之间关系的就业弹性的关键。由于经济增长是产品和劳务的增长,就业增长是要素投入的增长,而企业则是产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纽带;第二,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都是宏观经济的研究范畴,但是对宏观经济的分析不能忽视和脱离宏观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因此,研究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行为是我们研究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之间关系的微观基础;第三,就业增长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极为复杂的传动关系。产品市场的需求通过企业的供给来平衡,并将这种需求传导到劳动力市场上,形成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而企业对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在要素市场上表现为工作机会的创造和提供,它还必须同劳动力市场劳动力的供给方相匹配,才能形成现实中的就业。同时,劳动力的匹配过程还存在一个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的问题,而就业匹配效率更受到就业制度、就业政策、就业环境的制约。在就业的众多环节中,一旦其中某一个环节发生异动就会导致整个就业结果的变化。因此,仅仅通过对经济表象的简单数据处理很难揭示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之间的规律性变化,必然会陷入各说各话的怪圈。刘勇军认为这是当前理论解释不力的症结所在。三关于失业统计的方法及失业现状的研究在研究中国失业问题的过程中,经济学家们发现我国的就业失业状况和经济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