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与《高中数学教学大纲》对比分析海门市教研室朱慧从某种意义上说,数学课程标准带来了一场教育观念的革新,一场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一场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质量以及日常教育教学管理、评价等等一系列的革新,与现行高中数学教学大纲相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数学课程理念、课程标准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几个方面。一、数学课程理念的变化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提出,高中阶段的数学课程是义务教育后普通高级中学的一门主要课程。它是参加社会生产、日常生活的基础,也是学习高中物理、化学、计算机等课程和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认识数学的科学和文化价值,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有积极作用。因此,使学生在高中阶段继续受到数学教育,提高数学素养,对于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培养人才打好基础是十分必要的。高中阶段又是学生成长和个性发展的重要时期,高中的数学课程应为优秀人才的培养提供发展空间。基于这些认识,课程标准提出了如下的基本理念: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数学的广泛应用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社会各个领域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置和实施应重新审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能力的内涵,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数学基础”。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应该“返璞归真”,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要求,努力揭示数学的本质。数学课程“要讲推理,更要讲道理”,通过典型例子的分析和学生自主探索活动,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结论的形成过程,体会蕴涵在其中的思想方法,追寻数学发展的历史足迹。数学的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要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用心爱心专心数学课程应适当介绍数学发展的历史、应用和趋势,数学对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数的社会需求,社会发展对数学发展的推动作用,数学科学的思想体系,数学的美学价值,数学家的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评价应在公平、公正的原则下,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评价应建立多元化的目标,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提倡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数学课程应尽可能使用科学型计算器、计算机及软件、互联网和各种数学教育技术平台,以帮助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在内容上,应注意把算法融人到数学课程的各个相关部分。现行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是在1963年大纲的基础上形成的,受当时社会背景和科技发展的制约,确立了以学科为中心的数学课程理念,注重知识的系统性,过分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师的教学活动是以教师为中心单向传授,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接受学习,被动反应;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基于事实知识的学习,在统一内容、统一要求、统一教材、统一教参的标准下,全国同年级的课堂教学如出一辙,忽视了数学教育的育人性,忽视了学生包括态度、情感、人格等的发展,忽视了社会和数学自身的进步,忽视了学生实践探索和交流的主动学习的过程和个性的差异。虽然高中数学教学大纲经过多次修订,但实质上并没有得到多大的改变。二、课程标准结构的变化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整个数学课程标准结构十分清晰,层次分明,分四大部分进行了阐述。第一部分为前言,分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两个方面进行了总体说明,提纲挈领地介绍了数学课程标准的内容和要求。第二部分为课程目标,提出了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要求学生通过高中数学课程的学习能够做到: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