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童趣》沈复【教学目的】1、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2、背诵、翻译全文、积累文言词语。3、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4、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教学重点】掌握文言词句。【教学难点】感悟“物外之趣”。【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3课时【教学设计及过程】一、课文导入“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大家都是知道的。(指小儿女天真无邪地在一起玩耍。多指男女间幼时的亲密感情。)可是你们知道其中“竹马”是什么意思吗?李白有诗云:“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其中“竹马”就是小孩子将竹竿跨在裆下当作马来骑。这种想象和做法很有意思吧。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许多奇思妙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二、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1、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特点是简洁、典雅。文言文和现代汉语都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两者同源而异流,有很多相同的地方。(语言方面)2、学文言是为了继承我国的文化,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上的很多事情。文言文中的很多词汇、语汇,至今仍保留在现代汉语中,学文言文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知识。(文化方面)3、学好文言文的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要熟读、背诵课文,目的是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要自己用心领会,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要主动积累词汇,把握文言文的语法规律,目的是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三、认识作者1.说说你对作者的了解。2.教师补充:沈复(公元1763—1807),清代元和年间苏州人,字三白,以作幕僚、经商为生,能文善画,曾一度幕游四方,晚年学道以终。《浮生六记》沈复撰写,是一部自传体的作品。书中记述了作者平凡的家居生活和浪游各地的见闻,以及坎坷的遭遇。文辞朴素,情感真挚反映了当时的世态人情。四、朗读感“趣”(一)预习检查1.集体朗读课文。2.要求认清字形读准字音,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解释重点字词。童稚()藐小()私拟作()鹤唳()怡然()土砾()凹凸()癞虾蟆()丘壑()(二)朗读课文1.听课文朗读,让学生正确把握句中停顿。2.齐读课文。五、译读感“趣”(一)预习检查1.说说作者记了童年的几件趣事,分别是什么?编辑为我们配的是哪件趣事图?你能为其它两件趣事构思插图吗?看图讲文章大意:本文具体叙述了作者幼时的三件趣事。第一件趣事是把“”想象成“”。第二件趣事是把“”想象成“”。第三件趣事是观看的情景。作者把这份乐趣称之为“”。2.、通过这些活动我们体会到作者的“戏蚊之趣”和“草虫之趣”,其实有趣的不仅仅只是蚊、草丛、蛤蟆这些物,更重要的是从中获得的精神之趣,请大家从文中找出表现作者心理之趣的句子。板书:自然景物新的形象物外之趣观蚊成鹤:夏蚊成雷——群鹤舞于空中——怡然称快神游山林:草丛、虫蚁、土砾——森林、野兽、丘壑——怡然自得鞭逐虾蟆:癞虾蟆——庞然大物——大快人心(二)把握文意,品读感“趣”。翻译方法指导:文言词的意思,有的可用加字的办法解释,如“必细(仔细)察(观察)其纹理”;有的要用换字的办法解释,如“昂(抬)首(头)观之”。试选用一种方法进行翻译。1.第一段:物外之趣(1)学生独自翻译,提出疑难,其它同学解疑。(2)请学生逐句翻译。(3)老师补充重要字词解释。(之、其、故)(4)背诵。议一议:(1)“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从中体味到什么?明确:既能反映小孩视觉敏捷,又表现出孩子的稚气天真.(2)“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说明了什么?明确:说明作者小时候观察事物细致入微。译文: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极了,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2.第二段:观蚊成鹤(1)学生以四人为小组翻译,提出疑难,其它同学解疑。(2)请学生逐句翻译。(3)老师补充重要字词解释。(其、于、果、强、以、之、观)(4)背诵。议一议:“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中运用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明确:夸张,能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