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满井游记课题课时一课时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风格。3、体会本文拟人、比喻等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引导学生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4、感受北方早春景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教材分析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1、体会作者文中所流露的思想感情。2、学习抓住景物特征描绘景物的方法。教法提示品读感悟,教师指导教学过程设计(含作业安排)一、导入新课1、谈话:(从本单元的课文学习说起)同学们,我国南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前面我们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览了湖南永州的小石潭;与范仲淹相伴,登临岳阳西北的岳阳楼;在欧阳修的指引下观赏了安徽滁州的醉翁亭。今天,我们将“挥师北上”,看看北京东直门的满井一带又有什么好看的景致。2、出示课题:满井游记(板书)二、说一说,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走近作者: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明代文学家,湖北公安人。万历年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文学史上“公安派”的创始者。公安派”在创作上坚决反对摹拟古人,强调写自己所想所感的东西,也就是“独抒性灵”。他们的作品,文字清新活泼,文笔秀逸,意趣盎然。小品文因而在明代后期兴盛起来。其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有《袁中郎全集》。写作背景:万历27年(1599),袁宏道再次作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听一听,听读课文,要求:1.给自己不熟悉的字写上拼音。2.有同学自由上黑板写出重点的生字及读音。老师引导加强。(二)、读一读,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画出疑难词句。(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3)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完成自学检测卡。(4)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文意:四、再读课文,品味写景妙处1、本文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物?从哪些描写中可看出本文写的是“初春”的景色?提示:可先让学生寻找所描写的景物,⑴从时令看,写的是“花朝节后”的事。⑵从气候状况看,冬寒犹在,“天稍和”,“高柳夹岸,土膏微润”,这说明春天刚降临人间。⑶从所写景物特征来看,处处着眼写初春之景。写“冰皮”已解冻,照应了“天稍和”,又用一“始”字,呼应上文的“余寒犹厉”。写“波色”已明,但又不是通透贼亮,用一“乍”字,把初春之“波色”叙写得恰如其分。写“雪融”“洗山”,“洗山”之雪水乃“初晴”雪融之水。写“柳条”不是“万条垂下绿丝绦”的仲春之景,而是“将舒未舒”,一个“将”字,一个“未”字,初春之景不写而境界全出。因为是初春,因为“风力尚劲”,所以游人尚稀。就连设喻时,也牢牢扣住初春的特点。可以说,本文无一处不是在写“初春”之景。2、你发现了吗?为了更好地呈现出眼前秀美的早春景色,文章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描写手法:白描修辞手法:比喻、拟人)你认为哪个句子写得最好?为什么不要紧紧停留在寻找比喻、拟人句上,应该注重比喻、拟人的表达效果。3、有人认为第一段也是多余的,可以删除,你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文中先写不能也游的苦恼,表现在城中余寒犹历的气候上,这样写的目的在于为下文写出游喜悦的心情作了一个很好的铺陈,形成了较好的对比,这实是一种欲扬先抑的写法。顺势找出文中直接描写作者心情的语句,体会所体现作者的心情变化五、再读课文,探究活动这篇文章在收入教材的时候,有人觉得最后一段多余,建议删除;有人觉得应该保留,你来谈谈自己的看法。结尾“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表明自己和庸俗之人的区别。“不能以游堕事”是对那些热衷仕途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