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12济南的冬天一、教学目标: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领略冬天济南的温暖与秀美。理解分析文中描绘济南冬天美景的精妙,感悟景物描写中情与景的融合。②细心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妙用。③感受《济南的冬天》的意境之美,体会作者对济南、对祖国河山真挚的感情。④培养学生审美的能力二、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本文为是一篇美文,语言朴实清新,作为感知,感悟文章内容与风采的朗读形式是多样的,如配乐朗读、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散读等。2.问题式教学法。教师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严密思维、拓展想像,对比分析。3.比较阅读法。通过与《春》的比较,进一步掌握写景散文的一般阅读方法。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配乐朗读资料、投影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本节课在整体感知、理清文脉的基础上重点研读第3语段,鉴赏景物描述方法。一、设景导入我们盼望万紫千红的春,我们迷恋果实飘香的秋,可那白雪翩飞的冬,虽然寒风凛冽,可那树尖上顶着一髻白花的美丽又怎么不令人神往呢?老舍笔下济南的冬天就充满了无限的魅力,它给人留下的不再是萧瑟,不再是寒气袭人,而是充满了暖透人心的温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份温情吧。(利用多媒体投示出课题及学习目标,背景选择白雪覆盖的小山济南城,白雪映着红日,营造一个温晴的冬天之景。)二、走近作者投影:老舍: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素有“语言艺术大师”之称。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茶馆》。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三、正字音投影:(1)注音:济南(jǐ)伦敦(dūn)镶(xiāng)水藻(zǎo)贮蓄(zhù)发髻(jì)澄清(chéng)着落(zhuó)看护(kān)(2)释义:响晴:(天空)晴朗无云。设若:假若。贮蓄:存放、储藏。空灵:灵活而不可捉摸。四、研习课文1、师生同读①放读录音(播放朗读录音,多媒体投示背景,动感播放课文字幕)②师生读自己最喜欢的语段,在旁边批注喜欢这一段的理由。2、整体感知(1)作者从哪几方面写济南冬天?——先写异地之冬与济南的冬天对比(天气),再写冬天的济南(济南冬天的山和水),写山分别写阳光下的山,雪后小山,城外远山。(2)济南冬天的特点是什么?——(无风声、无雾响晴、温情)(3)对比分析作用(三种感受之对比)——突出济南冬天的温情,表达热爱济南“宝地”的感情。(4)朗读分析第2段,写阳光朗照下的山及自己对山的感受。——济南冬天的山在阳光照耀下给人感觉特别舒适温暖,作者用“晒、睡、醒”、“小摇篮”为比喻写出小山特别可爱,充满温情。注意引导学生抓住这段是紧扣“响晴”和“温晴”来写的,并分析形成这种特殊气候的原因是济南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5)怎样描写人们的感受。——不仅描绘笑容,而且突出心理活动(含笑、冬天慈善)3、精彩语段研习,鉴赏景物描述方法齐声诵读第3语段,就如下问题品析研讨。(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投影:(1)全段的中心句是:(2)全段的层次划分是:(3)全段写“小雪”之美妙,主要通过其他的景物进行烘托,这些景物是:(4)文中的动词用得好,如:(5)文中的色彩词用得好,如:(6)文中是怎样化静为动的呢?(7)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8)你在对全段的朗读要求上有什么体会?明确归纳:(1)最妙是下点小雪呀。(2)全段分为三层:小雪呀/看吧……粉色/就是……(3)矮松山尖草色阳光(4)树尖用“顶”,山尖用“镶”,山坡用“穿”,山腰用“露”。(5)青黑,白,蓝,银,暗黄,微黄,粉色。(6)化静为动的主要技巧是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7)主要是拟人,文中的三个“好像”,并不都表示比喻。(8)朗读中不仅要读好文中的描写部分,而且要读好首尾两句,其中的“最”“呀”“就”“吧”“太”是充分凝聚了作者情感的。五、小结济南的雪一点也没抹杀暖冬的光彩,反而把冬天的“温晴”越发显露了出来,请学生归结第3语段的写景特色。归纳:作者从色彩和变化两个角度描写了山上的矮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