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竹林深处人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整体感知课文,理清作者思路。能力目标:1、学习文章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修辞描写景物的方法。2、体会文章情景交融、移步换景的写法。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学会运用情景交融、移步换景等手法描写景物。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祖国河山和祖国人民的热爱之情。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师:同学们,谁知道“岁寒三友”是哪三友啊?生:竹、梅、松(不畏严寒,彰显生命的坚韧不屈)师:那么“四君子”呢?生:竹、梅、兰、菊(高尚品格的象征)师:是的,竹子不仅纹路清晰,板面美观,色泽自然,竹香怡人,气质高雅,而且不积尘不结庐,易清洁,最主要的是它挺拔、虚心、有骨节,表现了一种坚韧不屈的品格。苏轼有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可见爱竹是古代文人贤士之共同追求。今天也有一位爱竹人,他将带领我们走进江南竹乡。下面我们来学习黄蒙田的《竹林深处人家》。作者简介、解题黄蒙田,原名黄草予,又名黄茅,1916年7月出生,广东台山人,1936年从美术学校毕业,抗战胜利后,放弃美术创作实践,集中美术业务工作,同时进行写作。作为当代画家、散文家,他写过诗歌、小说、散文、游记等。作品有《湖畔集》、《山水人物集》、《湖光水色之间》、《春暖花开》,其中《春暖花开》是在江南地区的游记。“竹林深处人家”化用的是”元代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一句。这篇文章除了写竹林之外,还写了竹林深处的人家,给了我们两种不同的印象,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游览竹林,访问竹林深处的人家。整体感知1、自行朗读课文,勾出生字生词。lùzāsuìpīngwūshàilǎn山麓密密匝匝隧道屏风竹坞晒干山岚Lìbiǎndānqìmiányánjiànlǚfù斗笠匾箪沏绵延山涧缕缕名副其实2、结构层次分析学生阅读课文,小组讨论各段的段落大意并将全文分为三个部分。远眺竹林所见景色深入竹林所见景色从竹坞所见的竹林景色从竹坞见到炊烟,发现山村人家(过渡段)从竹林到山村的经过和所见的景色山村特色和竹乡人家的生活,突出浓郁的竹乡气息抒发作者对江南竹乡的怀念之情第一部分(1~4)作者通过“移步换景”法,初步领略竹林景色。第二部分(5~7)作者亲身感受竹林人家。第三部分(8)作者怀念江南竹林。重点分析第一部分【整体感受】(1)作者是从几个观景点描绘不同的竹林景物?1、竹林外围远望:从平地到山顶全铺着竹子,像全被竹海淹没了。一阵风吹来,只见竹浪一浪推着一浪,直涌到很远。2、竹海里近观:山路两边高大的竹林很密,盖住了天空,一点也感觉不到阳光的猛烈。我们走在路上就好像在竹海的海底隧道里走过。有时看到前面的竹丛像屏风挡住路,好像走不通了,但是我们走到前面一看,另一条山路又出现在我们眼前。3、较高竹坞四顾:前面衣衫接一山,都是竹子,整个大自然都是竹林构成。(2)、作者描写竹林抓住了竹林什么特点?无边无际、深不可测、密不见底(3)、作者按什么顺序描写的竹林?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由整体到局部。教师点拨:作者用大量笔墨(四段文字)写竹林,写它们的无边无际、深不可测,密不见底,用意在于通过具体描绘竹子丰收的景象,为后文写竹林深处的人家,写他们丰收的欢笑作铺垫,并不是单纯地为写景而写景,而是通过详细写竹林景色,写竹海无边,来表现出竹乡的美丽富饶,而且也与文题“深处”二字切合。『语言体悟』作者用了四个比喻来描写竹林,分别是哪些?竹的海洋——视觉、静态直接描写了竹林的宽广竹的暗浪——视觉、动态直接描写了竹林的深沉海底隧道——视觉直接描写出竹的茂密竹的屏风——间接描写,从人物的感受、想象、态度等侧面反映竹林的茂密【细节揣摩】(1)从第一自然段“远望”给人什么感觉,“远望又有何收获,突出了竹子什么特点?“远望去”一句写远望的竹海给人的一种整体感觉。“远远望去一连几座山头……仿佛全被竹的海洋淹没了。”写出了竹子多而茂密。而“当年一阵风吹过的时候……就意味着它是非常深沉的。”写出了竹海在风中摇曳、波荡的气势。(2)写这种风中竹林的景象,扣住了文中的一个词什么?竹海。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