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萍乡四中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寓言四则》(第二课时)教案人教新课标版教材版本人教版学段七年级学科语文章节第六单元课题名寓言四则课时第二课时执教教师单位教师姓名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理解“智、亦云、亡、吊、何遽、居、将、十九”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2.了解《韩非子》《淮南子》的有关文学常识。3.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能力目标1.学习阅读寓言的方法。2.从不同角度灵活理解寓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思想教育目标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寓意,培养健全人格教学重点诵读;灵活运用“通过品味关键词语理解寓言含义”的阅读方法。教学难点联系生活经验,选定角度灵活理解寓意。教具课件时间安排指导自读《智子疑邻》——研读《塞翁失马》——拓展延伸——布置作业课后小结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以读带动其他环节。通过自读、译读、熟读、无标点朗读等形式,为学生理解课文铺平了道路。备注教案内容第二课时[教学步骤]一、指导自读《智子疑邻》1.资料助读投影: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韩国人,著名思想家。他出身贵族,屡次上书向韩王进谏,改革政治,实行富国强兵的政策,均未被采纳。后来,得到秦始皇的赏识,在秦国任客卿。不久便被他的同学李斯等人谗言所陷,下狱后被逼自杀,死时47岁。他著有《韩非子》一书,共20卷,55篇。笔锋犀利,说理透辟,常用寓言故事阐明道理,富有说服力。其中许多寓言故事一直流传于世,像《自相矛盾》、《守株待兔》、《滥竽充数》等,《智子疑邻》也是其中的一篇。2.自由诵读,疏通文意,教师提示理解词义的方法。理解词义有三种方法:(1)借助文章下面的注释;(2)查工具书;(3)举手询问。3.请学生抓住主要情节、关键词语理解寓意。4.生联系自身体会谈启发。三、师生共同研读《塞翁失马》1.资料助读投影:《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苏非、李尚、伍被等著。《淮南子》思想上接近道家,同时又吸取了儒家法家、阴阳家的思想,成为一部杂家著作。这部书在阐明哲理时,涉及很多奇物异类、鬼神灵怪,所以保存了很多神话材料,曲折地反映了远古人民的生活和思想。如女娲炼石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等,都通过这部书的保存而流传至今。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理解文意。教师提示:(1)马无故亡而入胡:逃跑。(2)何遽(jù):就,竟。怎么就,表示反问。(3)其马将(jiānɡ)胡骏马而归:带领。(4)堕(duò)而折其髀(bì):从马上摔下来,摔断了大腿。(5)人皆吊之:对其不幸表示安慰。(6)引弦而战:拿起弓箭去打仗。引弦,拉开弓弦。(7)死者十九:十分之九,意思是绝大部分。(8)此独以跛(bǒ)之故,父子相保:保全。3.生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4.生根据图片提示,用文言文说说故事。5.无标点朗读课文。6.生理解寓意。思考:(1)好事坏事能转化吗?(2)好事坏事必然转化吗?(3)举例说说好事、坏事在什么条件下转化?7.这则寓言故事说明祸福相依的道理,那么这对我们的思想方法和生活态度有什么积极的启示呢?请同学们联系生活、学习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教师点拨:启示:(1)祸福可以转化,不要静止地看待;学会在祸中看到福,从祸中考虑到怎样求得转化,不要消极悲观,或者在福中看到祸,加以戒备。(2)祸福之来,确实有许多偶然性,生死、利害、得失,并不都是可以预料的。考虑力求周全,处事力求慎重,多一些应付不测之变的准备,少一些不着边际的幻想;一旦面临祸患,可以处变不惊,可以减少后悔。这也是一种成熟生活态度的养成。8.你能不能用成语、俗语或者警句之类来解释这则寓言呢?三、拓展延伸寓言故事一般比较短小而含义深刻,有许多成语就出自寓言,你知道吗?你能不能给大家讲一个出自寓言的成语故事?四、作业布置自编寓言故事提示:情节要合理具体,情节与寓意要一致,寓意能揭示一种生活道理。如树和斧子、蜜蜂与花朵、画笔和颜料五、板书设计智子疑邻塞翁失马智其子转化富人“不筑,必将有盗”祸(一定条件)福疑邻人之父化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