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萍乡四中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咏雪》教案人教新课标版教材版本人教版学段七年级学科语文章节第五单元第25课课题名《世说新语》两则之咏雪课时第一课时执教教师单位教师姓名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文言字词,掌握“俄而、欣然、拟、未若、乃、期”等词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2.理解、积累常见的文言句式及特殊用法的词语。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等方法疏通文意,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言文的能力。2.引导学生运用圈点评注的方法,感受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用心感受人物的聪颖机智和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积累文言词句。2.感受文中人物形象极其性格特点。教学难点1.掌握并运用比喻修辞知识。教具多媒体时间安排1、情景导入,激发想象(五分钟)2、一读课文,解文意(十二分钟)3、再读课文,入情境(十二分钟)4、三读课文,品人物(十二分钟)课后小结1.紧扣文本特点,紧扣新课标,紧扣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因此教学环节分为这几个步骤:理解读——积累读——品味读——创造读。层层深入,达到在积累的基础上,迁移运用。2.把“语文活动”引入课堂,讲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使得课堂教学充满艺术性。备注时间灵活分配教案内容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咏雪教学过程一、情感导入、激发想象1、播放歌曲《我爱你,塞北的雪》,大家听了一首歌咏雪的心曲,充分感受到了歌曲中对雪的赞美与热爱之情,说说歌词作者如何描写塞北的雪的示例:以丰富的情感、细腻的笔触,拟人和比例的修辞,写出雪的纷繁、轻盈、洁白,极力赞美雪的无私奉献精神。2、介绍世说新语二、读课文、解文意进入初中后,同学们学过三篇文言文,已初步具备朗读文言文能力,为提高大家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老师教大家一种文言文理解的朗读方法。媒体展示:减(加)法调读法减加法就是减掉原句中的一些内容,一些短语,一些成份来读一读,然后又加上原句的内容读一读,比较比较反复地读,这样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便于理解。调读法就是古今词语顺序不同,例如:定语后置,宾语前置的,我们恢复他现代汉语语言的顺序,便于理解。师范读,生作标记,并思考老师朗读方式改变的原因。生听读后发言……学生在初通文意的基础上再读全文。三、再读课文,入情境师:文言文的朗读,要有准确的读音,分明的节奏,恰当的语气。媒体展示:方法指导:把握句中的关键词语体会人物的语气,根据特定环境感受当时氛围。师:“欣然”“大笑”“乐”,将重音放在这些关键词语上,读出轻松、活泼。“内集”为家庭聚会,“讲论文义”为诗文交流,读出融洽、和谐的家庭氛围。生读文章,还原情境。师:《咏雪》这篇文章,其实是讲一个party,一个家庭聚会,参加这次家庭聚会都有什么人?他们是什么关系?学生交流,老师巧妙引导重点讲述“儿女”古今异义的差别。师:在家庭聚会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生:咏雪师:主讲人出题考听众,主讲人何以有如此雅兴?生:俄而雪骤生交流积累“俄而”和“骤”的含义。师:天气变化,使谢公雅兴大作,即兴命题,有命题,就有答题,怎么答的。生齐读“咏雪”两文句。老师再作现场模拟,分角色对话部分。媒体展示:孰优孰劣自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师:谁的答案更好?他们都好有一比啊!生自由回答。明确人物形象,见仁见智地谈论对比喻句的看法。总结:媒体展示优秀比喻句标准;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神似是高度。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老师再举例说明(媒体展示)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英雪莱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秀美----唐岺参燕山雪花大如席!豪放----唐李白春雪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出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师:这是个微博小课堂,讲述了比喻句标准,并举例,同学们有各自看法,文中谢公的看法如何,你怎样判断的。生交流:身份介绍的补充,谢公神态动作描写。师:这种结尾看似平淡,实则余味无穷。表明谢公的态度,同时丰满了谢公的形象。媒体展示: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