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年级:初二学科:语文上课教师:使用时间:_月_日星期__第__节课学科主任签名:教学目标⑴了解有关古体诗、近体诗的一些常识。⑵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⑶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⑷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教学重点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课题:杜甫诗三首主备人: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教学步骤一、导语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迎来了她的第一个高峰,佳作浩如烟海,名家灿若繁星。今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聆听他笔下流淌出来的歌声。二、杜甫简介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三、师生共同研讨《望岳》1、教师提问:诗题为《望岳》,但全诗没有一个“望”字,而句句写向岳而望,而且角度有别,试对此作具体分析。2、提问: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不是为了传情达意。这首诗流露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感受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要求学生说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阐述理由。或者“这首诗什么地方最吸引你,指出来并说明原因”,或者“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你认为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4、学生齐背《望岳》。四、师生共同研讨《春望》写作背景: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诗人赴奉先探家,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鄜州。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近体诗:近体诗是指在唐代形成的格律诗。近体诗从句式上说有五言、七言之分;从篇幅上说有律诗、绝句两种。律诗分五律、七律两种。全诗共四联,头两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二、四、六、八句尾要押韵,通常押平声韵。⑴朗诵《春望》,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律诗的诵读要领。⑴提问:诗歌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这些形象各有什么特点,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⑵提问:颔联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⑶学生想像颈联、尾联的形象及画面。提问: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学生自由讨论交流,可能会涉及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认识、对诗句的品析评价等。五、比较两首诗风格的异同1、学生齐背《望岳》《春望》。2、请学生辨析两首诗的风格。六、学习《石壕吏》1、写作背景简介。2、学生默读诗歌,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提问:诗中有几个人物形象?他们各有什么特点?赏析本文巧妙独特的构思艺术。提问:有人说:《石壕吏》中老妇的“致词”全都是吏步步紧逼出来的。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七、学生自主质疑,深入理解诗1、“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幽咽”的人是谁?2、石壕吏未抓年青的“孙母”而带走“力虽衰”的老妇的原因是什么?相关知识链接学生填写教师填写知识点概括二次备课改进措施错题原因及纠错课后反思3、石壕吏为何不抓杜甫?八、学生齐背诗歌,或抽查背诵九、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