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一些宽容学习目标:1.深入领会文章提倡宽容的意义,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使自己成为豁达大度的人。2.学习文章严谨的思路,紧凑的结构。学习重、难点:学习文章严谨的思路,紧凑的结构,以及道理论证为主的论证方法。学法指导:通过朗读,思考每一段表达的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学习以道理论证为主的论证方法,并在对重点段落的探索中领悟如何才能做到宽容。课时安排:一课时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二、整体把握课文请你来当小老师:1.讲出作者观点(本文的中心论点)。2.怎么样才能做到宽容?3.“互谅,互让、互敬、互爱”之间是一个怎样的关系?你认为其中哪一点最为难能可贵?4.文章最后一段并不是讲要“多一些宽容”,有人说多余,你认为呢?谈谈你的看法。三、再读课文评点品味请你来当评论员:要求:选择自己认为写得很好或自认为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摆明理由,写好批注。示例:(1)宽容是一种高尚的人格修养,一种“宰相胸襟”,一种大将风度。注:三个“一种”,对宽容的性质进行定位,突出了要做到“宽容”的要求之高。(2)互让,就是彼此谦让,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心底无私天地宽。摒弃私心杂念,自觉做到以整体利益为重,把好处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争名于朝,争利于市,斤斤计较个人得失,是难以与他人和睦相处的。这一层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摒弃私心杂念……把困难留给自己”,是从正面讲道理,证明“让”能消除矛盾;“争名于朝……是难以与他人和睦相处的”,从反面讲道理,说明“争”的后果。四、延伸拓展练习,小小故事会1.情境再现:在遇到下列的情况时,你认为应该怎么办,为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来谈谈你的看法:(1)北宋时,吕蒙正为相。一次上朝,有个大臣在帘子后面嘀咕:“这小子还能办好政事吗?”吕蒙正装作没有听见,走了过去,他的同僚愤愤不平,让他追查。如果你是吕蒙正,你会如何做呢?(2)梁国大夫宋就,曾任与楚国相邻的边陲县令。当时,驻防的梁军与楚军都种有瓜园。梁军勤劳,浇园及时,瓜长得好,楚军懒惰,瓜长得差。楚军心怀不满,晚上就偷偷地把梁军的瓜蔓拉翻,使之枯死不少。梁军见状,准备就此进行报复。如果你是宋就,你会如何处理这件事呢?2.你还知道哪些宽容的故事,和大家一起分享吧。五.课堂反馈请你挑选出有关宽容的格言警句积累在自己的摘抄本上,并把其中两句:一句送给你最好的一位同学,另一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六.教师寄语(结束课文)七.课后作业(一)推荐欣赏——《学会宽容》学会宽容西晋文学家潘岳在《西征赋》中写道:“乾坤以有亲可久,君子以厚德载物。”人生在世要学会宽容。英国谚语说得形象:“世上没有不生杂草的花园。”阿拉伯人说得风趣:“月亮的脸上也是有雀斑的。”说到底,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学会宽容,是做人的需要。历代圣贤都把宽恕容人作为理想人格的重要标准而大加倡导,《尚书》中有“有容,德乃大”之说,《周易》中提出“君子以厚德载物”,荀子主张“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据司马光《资治通鉴》记载,武则天时代的宰相娄师德以仁厚宽恕、恭勤不怠闻名于世,司马光评价他“宽厚清慎犯而不校”。凤阁侍郎李昭德骂他是乡巴佬,他笑着说:我不当乡巴佬,谁当乡巴佬呢?当时名相狄仁杰也瞧不起娄师德,想把他排挤出朝廷,他也不计较。后来武则天告诉狄仁杰:我之所以了解你,正是娄师德向我推荐的。狄仁杰听了惭愧不已。学会宽容,是处世的需要。世间并无绝对的好坏,而且往往正邪善恶交错,所以我们立身处世有时也要有清浊并容的雅量。眼里揉不得沙子,锱铢必较,为血气之争搞得跟卖面粉的遇见卖石灰的一样谁也见不得谁,不仅尴尬,还招致仇怨,实不值得。“天地本宽,而鄙者自隘”,《菜根谭》上的这句话可谓警世之言。所以清代的申居郧说:“胸中要有泾渭,然亦须气量含宏,不可太生拣择。”弘一大师说得更直接:“精明者,不使人无所容。”我们常说的“得饶人处且饶人”,也是这个理儿。事实上,宽容并不代表无能,却恰恰是一个人卓识、心胸和人格力量的体现,即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学会宽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