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省锡中实验学校七年级语文上册《小重山和菩萨蛮》教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1、2、教学过程:一、导入:闻一多先生说“诗人的天赋就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这种对祖国最深厚的情感在国家和民族处于危难时期最可能化为忧愤的诗篇。二、解读《小重山》1、通读文本,正音。2、词中有一种重要的形式,上阕叙事,下阕抒情。请阅读上阕,梳理上阕的叙事过程。梦醒——绕阶行3、梦醒是由于蛩鸣吗?如果不是由于蛩鸣,由于什么呢?他又梦见了什么呢?(1)梦被惊醒,说是由于深秋蟋蟀的叫声,但蟋蟀的叫声轻微,不过是像人在说着悄悄话,或是低声泣诉(凄凄更闻私语,哀音似诉),怎么能够惊醒驰骋于千军万马中的虎将呢?(2)读读下阕,确定导致“梦醒”的关键词。心事。(3)岳飞作为一代抗金名将,他的心事是什么呢?请引用《满江红》一词中的词句:“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是抗击金兵、收复故土、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精神。但当时的最高统治者热衷于“和议”。(4)这种誓言能实现吗?结合词中诗句来说明。“欲将心事付瑶琴……”引用典故,岳飞本想将雪耻报国的心事付与瑶琴,但是知音少,就是弹断了弦,又有谁来欣赏呢?无尽的愤怒、失望、寂寞啊!“旧山松竹老”旧山既指故乡汤阴,又指中原沦陷区。写作该词时北宋灭亡才十余年,但对日夜不忘恢复的岳飞来说,在感觉中这时间却不算短了。“旧”写出的是岳飞时刻不忘收复故国的抱负。“松竹”是岁寒三友之物,是坚贞劲节的植物,是志士仁人的象征。“旧山松竹”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强挺立,渴望复国,望穿秋水。是沦陷区人民焦躁的渴盼和斑斑的血泪。“阻归程”岳飞是河南汤阴人,家乡早已沦陷。表面指山高水深,道路阻隔,难以归去。谁阻归程?是敌人,更是秦桧之流的投降派,是最高统治着的苟且偷安。不满和谴责无尽的忧愤和痛心啊!(5)你能从上阕叙事中寻找到这种情感的痕迹吗?“起来独自绕阶行”中赏析“独”和“绕”一个人默默地沿着台阶走过来,走过去;走过来,走过去,心事重重,无法排解,心中苦闷,内心孤独啊!“人悄悄,帘外月胧明”寂静之景,景中有情,景物描写来烘托内心的孤寂。“惊回千里梦”千里之外,是过去曾经征战过的地方(包括他的家乡)。惊回既有惊醒的意思,也有想梦回故乡,结果却被什么打乱的意思。究竟是什么惊醒了岳飞?打乱了千里之梦呢?(品“惊”)是沦陷区人民渴盼复国的愿望,是投降派和最高统治的苟且偷安,是自己为国家建功立业,渴盼收复故土的强烈愿望。三、解读《菩萨蛮》1、自读全词。2、简介辛弃疾。3、这首词的情感一波三折,你能梳理出词人情感的变化吗?同情、痛苦和悲愤——充满希望和坚信——忧心忡忡4、品词悟情:(1)作者驻节赣州,一天登上郁孤台,俯视经过台下向西北滔滔流去的江水……此一江流水,为行人流不尽之伤心泪“中间多少行人泪”由于金兵大举南下,流离逃亡的人民,禁不住呜咽流泪——人民颠沛流离的苦难之泪(国破家亡的深深悲痛和无比愤恨),对金人统治集团的强烈仇恨之泪。日子随着流水一天天过去了,但是中原仍陷于敌手,恢复无期,词人一腔哀痛,满腹忧怨之泪,(词人年华流逝、壮志未酬的悲愤泪水)。“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作者热望收复失地,驱逐敌人,振兴国家,但重重叠叠连绵无尽的无数山已经沦于敌手,恢复中原,仍是那么渺茫。(2)“青山……”浩浩荡荡的江水冲破重重阻碍,奔腾向前。这既是眼前实景,又暗喻自己百折不回的意志,也增强了他争取最后胜利的信心。全国人民如火如荼的抗敌意志,是那些苟且偷安的主和派所不能阻挡的。作者坚信全民族抗敌的意识是不可阻挡的。其次,词人的抗金意志和决心也是不可改变的,这是他的人生目标;最后,他看到赣江水冲决重山叠岭的阻碍,向东奔流,而自己正值有为之时,却只能留在后方,不能参加抗金战斗,万分无奈。而统治者不思进取,甘心偏安于一隅;投降派一味地屈辱求和,心中苦闷、哀伤与愤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