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省锡中实验学校七年级语文上册《端午日》教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1、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2、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重点1、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学习文章精彩的场面描写,体会用词的精妙,语言的简明,详略的安排,为想象而留下的空白,材料的排序等。2、在阅读理解过程中获得对端午民俗的真切感受,让文化内涵从语言中品出来。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们刚刚送走中秋节,很快又将迎来春节,大家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谈到端午节我们就不能不想到一位伟大的诗人,谁呀?(生:屈原)民间传说——端午节源自屈原投江的传说,人们用端午节来表达对伟大的爱国诗人的敬重和怀念。学生介绍作者沈从文,老师补充:北大校长季羡林回忆沈从文先生时说:湘西那一片有点神秘而又美丽的土地,正是通过沈先生的笔而大白天下。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具体感受沈从文笔下的湘西纯朴民俗。二、整体感知1、跟着范读,自由阅读本文,并思考:作者介绍了湘西端午日的哪些风俗民情?明确:穿新衣、画王字、吃鱼吃肉、看划船、赶鸭子三、赏析课文序幕:1、为了表现比赛的热闹气氛,作者进行了哪些铺垫呢?明确:3个“莫不”、“任何”、2个“全”2、为了表现端午节热闹的过节氛围,作者精心截取了哪几幅画面?明确:龙舟竞渡、追赶鸭子画面一:“龙舟竞渡”1、对于赛龙舟的场面,古人就有许多优美的诗句来描绘,“龙舟迅疾如流矢,万人喝彩青潭边”。这两句诗从哪两个角度写出了赛龙舟场面的激烈?明确:龙舟的迅疾;观众的喝彩2、观看视频,结合课文谈谈:从影片中大家能够看出一条龙船上有很多人,同学们知道他们各有什么样的分工吗?明确:①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②每只船可坐12到18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③浆手每人持一只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④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1)我们来欣赏一下几幅桨手的图片,文中是怎样描绘桨手的……(齐读)我要请同学相互讨论一下来,可用词语来描绘他们的风采。要从多角度:动作、外貌、神态、心理、精神状态……(生:奋勇争先、团结协作、勇往直前、奋力拼搏、拼搏争先、乘风破浪、咬着牙、有力的臂膀、专注的神情、目视前方、……)你对文中描写桨手的句子,感受最深的是哪些词?(持、划这对桨手的动作的描写)再请哪位同学读一下,看有什么不同。(2)展示带头人的图片,他在船中的作用是什么?(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合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哪些词能够体现这一点?(手上合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文中还有对他的外貌描写,请哪位同学找出来(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齐读)(3)展示锣鼓手的图片:文中对锣鼓手的作用是怎样介绍的,……(齐读)你认为除了调整节拍以外,锣鼓手们还有哪些作用。(鼓点除了能够使桨手们合拍以外,还能够起到鼓舞士气的作用。)。(4)总结:小而言之一个班级一个家庭;大而言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想取得成绩、团结是必不可少的。3、在喧闹的锣鼓声、嘹亮而粗犷的号子声中作者想到了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想到什么呢?明确:梁红玉击鼓。战场、打雷、赛场……4、作者是从什么角度入手,写出龙舟争渡时的那种热闹、欢腾的场面的?明确:如雷鸣的鼓声,岸上人的呐喊——侧面烘托,水战擂鼓的情形——联想,都是从听觉的角度入手,来写竞渡激烈而热闹非凡的场面。5、写优胜者领赏的文字中,作者连续使用了六个“一”字,从全文看,“一”字就更多了,有十多处。如此热闹、喧腾、万人空巷的场面,“一”字究竟有什么表达作用?我们一起来品味其中的两个。“凡是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句中的“一点”有何意味?还有“某一个人的头上”“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中“一人”和“一船”又有何表现效果?明确:“一点”表明竞争激烈,与上文准备工作及船只介绍遥相照应,互为因果;“一船”即整船,一人的光荣即是整船的光荣。两个“一”及其奖品“一匹红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