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省锡中实验学校七年级语文上册《为你打开一扇门》教案1新人教版【教学目标】1、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2、掌握并积累重要字词,学习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在文中的表达作用。3、结合阅读体验体会作者所要传达的思想内涵。【教学重难点】理解第四段含义深刻的句子。【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解决生字词,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的行文思路。【教学过程】一、导入翻开新的课本,开启一段新的历程。初中语文的第一课就是一篇极有意思的文章,题为《为你打开一扇门》。看着这个题目,你会产生哪些疑问呢?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估计学生情况,预设如下问题:同学们都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寻找答案。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1、屏显问题,自由朗读课文,圈点答案。讨论解决:(1)“你”:青少年读者教师引导:要求找出依据,即注释一,从而引导学生学会关注注释,从注释中寻找信息。然后顺势带入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介绍。屏显:赵丽宏,散文家,诗人。上海市人,1951年出生于上海。“文革”期间曾下乡插队,1977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1982年初毕业。在《萌芽》月刊从事多年文学编辑工作,1987年应聘为上海作家协会专业作家。现为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20世纪80年代初出版第一本书,至今已著有散文集、诗集、报告文学集等共40余部,有多种著作在台湾和国外出版。他写的《雨中》一文收入苏教版初中语文自读课本第一册。课文是作者为语文出版社和天津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中国学生必读文库·文学卷》写的序文。。序言也叫“小序”,它一般是写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有作者自己写的,多说明写书的宗旨和经过;也有别人写的,多介绍和评论本书内容。作者作为丛书的主编显然想要向青少年读者传达自己的某种思想。了解这一点后,我们接着学习。(2)这“一扇门”指的是文学。(3)答案难以一下得出,可放入下个环节,重点研读。先明确答案范围从第四节中归纳即可。(4)怎样打开:第二节:“只要……只要……一定会……”强调两点:求知欲和时间的投入。3、小结标题特色醒目、恰当运用比喻、设置悬念、用“你”表示亲切对话。三、研读探讨、深入文本1、学习第一部分,探讨明确①第1节中的1、2句的两个“世界”分别是何意思?(前一个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后一个指领域)②对待未知的世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文章列举了哪两种情况?二者形成了什么关系?(“打开这些门”与“不想开门探寻”,两者之间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拥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这也是第二节所谓的打开门的条件之一;对比,说明打开门的必要性。)小结:这两段文字看似还未进入主题,实则是一个引子,为下文亮出文学这扇大门而蓄势。2、学习第二部分,探讨明确①第3节的作用是什么?由“无数”转到“一扇”,初步点题,写明这扇门是“文学”之门,引出下文。②刚才,同学们从第四段中找到了很多句话来回答“为什么要打开文学这扇门门”这个问题,如果现在要求用一句最有代表性的话来回答,应该用哪一句呢?明确:亲近文学,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文明人增长知识、提供修养、丰富情感的极为重要的途径。衍生:这句话中作者提出了“文明人”这一概念,显然是针对上文“高智商的野蛮人”而言?你如何理解“高智商的野蛮人”?作者要借此批判什么?概念难以表述,可以引导学生用社会现象来佐证并理解这个词,比如马家爵。对立的概念,深刻的内涵,一语破的,道出了对文学一无所知者的本质特征。作者正是要借此批判重理轻文的社会现象,正如朱永新所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展史”,没有阅读就无从谈起精神的发展。作者在这里就阐述了阅读文学和现代人发展之间的关系,警示青少年主动培养自己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③为了阐明这一点,作者先阐述了自己对文学的理解,并论及了文学的功能。齐读第4节开头至“也能丰富人的情感”,说说作者的语言特色。A关于文学的理解:“文学是……是……;一个民族的文学……是……是……”作者用了暗喻和排比。暗喻:本体与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连结。典型形式为:A是B。暗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