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省锡中实验学校七年级语文上册《诵读欣赏古诗词三首》教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1、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并背诵这三首诗词。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在诗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情趣。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在诗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情趣。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二、指导朗读,力求使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1、学生自由读诗。2、要求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3、教师示范朗读。4、师生齐读诗歌。三、读懂诗歌:①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②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③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④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⑤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⑥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四、赏析诗歌,把握情感:1、这是一首思乡诗。诗歌中哪些地方可以品味出这种感情,请结合相关诗句说一说。明确:(1)首联:“客路”、“行舟”说明诗人并不在家乡,而是漂泊在外。那些四处漂泊的游子们,有的有家不能归,有的有家不愿归。远离亲人,异乡独居,遥望乡关,悲从中来。(2)颈联: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旧年的交替——如此一天一天地过去,一年一年地过去,而诗人依旧在外奔波,不得回乡,怎能不产生乡愁呢?(3)尾联:由于新年将到,这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他却不能回家,自然要写一封平安家书,更何况他此刻看见了北归的雁,思乡之情溢于言表。2、那么颔联写的是什么内容呢?请你用生动的语言或者图画来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描绘的景象?五、合作探究:1、读了“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你还有什么新的感受?预设:例如“海日”两句就可以使我们产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并且相信它会突破一切阻力出现在我们眼前。2、比较赏析:“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相比,有何不同?说说道理。预设:提示:残夜未尽,而旭日已升;旧岁未除,而江上春潮已至——不正是包含着新的希望吗?(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六、背诵诗歌(看谁背得快)杜牧《赤壁》一、导入:认识另外一位唐代诗人: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唐代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注重军事,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引出诗题《赤壁》二、读诗读通、读懂三、合作探究:咏史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类型。许多咏史诗,不仅是对历史沧桑的歌咏,更包孕了作者的认识和感情,即所谓名为咏史,实为咏怀。在这首诗中,赤壁之战已不是作者关注的重点,历史兴亡之感才是本诗所要表达的情感,只是表现得形象含蓄而已。1、1.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明确:赤壁之战周瑜的胜利,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是相反的结果。诗人不以成败论英雄。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赤壁之胜,自然不如杜牧所说的,“出于侥幸”,但诗人咏史,只是借题发挥,并非写历史鉴定。而杜牧这样写,显然有借史事以吐其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的意思。四、背诵诗歌苏轼《浣溪沙》一、导入: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其源。二、初次阅读明确阅读要求:第一步:读得字正腔圆,句句通顺;第二步:读得抑扬顿挫,琅琅上口;第三步:读得意味深长,声声含情。1.咱们先来完成第一步。自己打开书本读一读。2.同桌相互读读,检查一下是否做到了字正腔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