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时一、教学重点:在上节课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重点词句,领悟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按照空间顺序有条不紊地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从而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二、教学步骤:(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时(二)、学习第三段1.质疑并点讲有关词句:峨冠而多髯者如有所语其两膝相比者绝类矫首昂视2.口译并评价翻译情况。3.思考讨论: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主要说明了什么?明确:描述船头三人的动作、神情。4.分别由学生朗读描述苏轼、鲁直(黄庭坚)和佛印神态的句子,说说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们此时此地的什么样的心态?明确: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若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要表现他们豁达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5.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明确:这当然是“东坡”。三人中,苏轼居中,作者起笔直逼其面:“峨冠而多髯者”,因为刻得用心刻得仔细,作者也就说得真切细腻。所以如此,一是雕刻者的安排本身如此说明者当然不能违背其“初衷”;二是核舟的雕刻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这样说明,才能与其主题吻合。否则,松散割裂,不知所云。6.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无微不至呢?明确:表现这—点的地方较多,如对东坡外貌的刻画,对东坡、鲁直“衣褶”的介绍,对佛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珠可历历数也”。(三)、学习第四段1.考察古汉语中数词使用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先联系前面部分看一些实例:(1)长约八分有奇。(2)左右各四,共八扇。(3)船头坐三人。(4)共阅一手卷。(5)横卧一楫。(6)倚一衡木。(7)为字共三十有四。由此可见,古汉语中一般情况下,数词可以直接修饰名词,这与现代汉语中较严格的“数词+量词+名词”的格局不同。2.这一段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明确:拟人:船尾横卧一楫比喻:居右者椎髻仰面顶真:左手抚炉,炉上有壶。3.这段文字说明舟尾情况是怎么布局的呢?明确:主要运用了总分结构。先说“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而后分说,从“居右者”说到“居左者”。4.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明确: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但表现了一个共同的氛围,这就是愉悦、轻松、活泼自乐。再加上船楫的“横卧”,更加暗示出有楫同于无楫,有舟子等于没有舟子的一种放任自流的境界。(四)、学习第五、六段1.学生自读课文。2.疏通重点词句,注意以下字词。则题名其上:则,就;题,书写,这里解为刻上;名,字。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文,文字;曰,是;天启壬戌秋日,即明熹宗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的秋天,苏轼《前赤壁赋》作于“壬戌之秋”,即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的秋天,可见,王叔远在核舟顶端刻上这个日子,表明他雕刻此核舟是在苏轼作《前赤壁赋》后540年的“秋日”有感而为之以作纪念的;甫,指男子的字。钩画了了:了了,清清楚楚。通计一舟,为人五:通,全部,整个;为,有。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选择;为,制作。嘻,技亦灵怪矣哉:嘻,赞叹声;灵,善,好;怪,奇异,罕见。3.请思考:这两段各写了什么内容?明确:第五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核舟顶部的雕制。第六段的主要内容是小结总计核舟上都刻了些什么,最后作者直抒对王叔远雕刻技艺之“奇巧”的赞叹以结束全文。(五)、学生齐读课文,综合思考以下问题1.本文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2.文章主体部分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3.核舟雕刻的主题是什么?4.最能反映雕刻者技艺精湛的是哪一句?(六)、课堂板书总概述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术。船舱空正面船头间核顺舟分详写核舟船尾序记顶部总总括核舟,发出赞叹。(七)、课堂反馈⒈给下列字注上拼音。罔()黍()壬()戌()虞()贻()篆()⒉解释下列加点的词。⑴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⑵能以径寸之木()⑶高可二黍许()⑷中轩敞者为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