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无道,诛暴秦》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讲述了由于秦朝的暴政,引爆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起义。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刘邦项羽继续反秦,最终推翻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刘邦项羽为争夺皇位,又进行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楚汉之争,刘邦打败了项羽,建立了西汉。教材揭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进步的推动者这一真理。本课介绍了秦亡汉立的历史过程,在教材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二、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历史知识比较薄弱,思维意识较浅,且秦朝的暴政内容较为抽象,学生易产生厌烦情绪,故教师应遵循新课程的要求,采取灵活适当的教学方法及手段,对课文灵活处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应该从动手、动脑、动口等方面调动学生思维,激发兴趣。教材编排了图片、历史成语故事等学生喜欢的素材,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组织表演、讨论、游戏等形式,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历史的乐趣。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要求学生掌握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的时间、地点和历史意义;巨鹿之战;秦朝的灭亡;楚汉之争;西汉的建立。引导学生探究秦亡的原因,培养学生初步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探究秦亡前后,项羽、刘邦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培养学生初步比较战争性质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播放影音资料,组织学生动手计算,动脑思考,用心体验等方法,让学生感受到秦朝的暴政,探究出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采取学生表演《大泽乡起义》片段的方法,再现历史情景,使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去感知历史、体验历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并起到艺术熏陶的教育效果。组织学生从刘邦、项羽领导战争的目的着手进行讨论,探究秦亡前后,刘邦、项羽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指导学生收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历史成语典故、历史故事,发挥学生潜能,体验学习历史知识的乐趣,进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秦亡和楚汉之争胜败原因的探究,从而形成对“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一道理的深刻理解。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2、教学难点: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五、教学方法讲述法、情景创设法、自主学习法、启发教学法等多种教法综合应用。六、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课前查找历史故事、成语典故等相关资料,精心准备,以便在课堂上交流。2、组织学生编写《大泽乡起义》剧本、服装的设计和准备、道具的制作等,并指导排练。3、制作多媒体课件,含破釜沉舟等成语故事(视频)。七、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组织学生品析、对比李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诗句和“阿房,阿房,亡始皇”的童谣。师:秦始皇师历史上第一个皇帝,他期望自己的统治能千秋万代,但秦朝却是一个短命的王朝,仅存在短短的15年,那为什么秦朝只是昙花一现,又迅速走向灭亡了呢?2、师:“伐无道,诛暴秦”从课题中可看出秦朝是怎样被推翻的呢?(农民起义)为什么秦朝末年农民会起义呢?(秦末残暴的统治)【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对比诗句和童谣,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设疑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自然导入新课。(新课讲授)一、秦的暴政师:请学生浏览书本第62页,下面我们一起做一个活动“梦回秦朝”,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回到秦朝看看,看看秦朝统治末期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老师将给出四则材料,请同学们结合材料想象一下如果你来到此时的秦朝你会看到什么景象?4人一组合作完成。(出示资料)情景一:1、出示阿房宫、秦始皇兵马俑、长城有关图片,组织学生思考,奴役了多少人修建这些工程?2、学生计算每年服役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比,再想想除去老幼和妇女,壮年男子在家耕田的还剩多少?这会带来什么后果?――徭役繁重【设计意图】多媒体演示图片,增强直观效果,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动手动脑计算,积极参与探究,认识到徭役的繁重。情景二:(老百姓的生活)我家有三子:老大修长城,多年未相逢;老二守边关,至今未归还;老三忙耕田,租税沉甸甸;饭菜不得饱,一家难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