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第5课古代寓言二则》教案备课人教学目标1.能积累一些文言词汇,掌握重点词句。2.能对照注释翻译课文,理解文意。重点难点重点:1.能积累一些文言词汇,掌握重点词句。2.能对照注释翻译课文,理解文意。难点:一些虚词解释(教师可以适当讲解)教学流程一、导入请学生说出小学学过的寓言故事,教师之处滥竽充数、自相矛盾、守株待兔、买椟还珠均来自《韩非子》。今天学习韩非子的另外两则寓言。了解寓言特点: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学体裁,通常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于风趣的动物故事或人物故事,采用象征、拟人、夸张、讽喻等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寄寓一种思想、哲理或经验教训,给人以劝诫作用。也就是通过短小的故事,表达深刻的道理。出示学习目标:1.能积累一些文言词汇,掌握重点词句。2.能对照注释翻译课文,理解文意。3.能理解寓意,并指导实践。4.能背诵全文。首先学习《郑人买履》。二、学生自学根据以下提纲,自学《郑人买履》。(12分钟左右)1.借助资料,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握句子停顿、节奏、语气)。3.再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弄清词语意思,并能翻译句子。4.三读课文,你认为郑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哪一句最能体现他的思想性格?思考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三、课堂反馈,学习新课(一)学生介绍韩非,教师补充明确:韩非:战国末年的著名哲学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出身于韩国贵族家庭。在政治上主张变法图强,积极向韩国君主献计献策,却不被采用,于是他转而埋头著述之中。他的作品传到秦国后,受到了秦王的高度重视,继而受到秦王的重用,但最终被秦相李斯所杀。他的著作后人称《韩非子》。本篇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二)初读课文,读通文章1.正音正字履遂先自度其足吾忘持度宁信度2.读通课文(1)出示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感情,注意人物的语气。(2)教师提示1:停顿的节奏,学生按如下节奏齐读: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3)教师提示2:注意感情和语气,学生填空,明确语气要读准语气:1.郑人忘持度的懊恼之情。2.郑人回答别人时的执迷不悟的神气。3.别人问话时的疑惑之情。学生个别读,学生、教师评价。(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1.教师重复要求:结合课下注释,弄清词语的意思,并能翻译句子。学生个别回答。履度坐至之操反罢何不试之以足宁自信5.教师提示:认识通假字坐,同“座”,座位。这是一种古文通假现象。在战国末期,还没有表示“座位”这个意思的“座”字,就借用同音字“坐”代替,直至后来有了“座”字为止。这就叫通假(借)现象。其中,“坐”就叫做“座”的通假字,“座”为本字。注意:通假字要读本字的音,解释为本字的意思。找出句中通假字,并加以解释。(1)置之其坐(坐通“座”,座位)(2)反归取之(反通“返”,返回)四、作业布置:翻译全文课题七(上)语文:古代寓言二则之《郑人买履》教案第2课时备课人教学目标1.能继续积累一些文言词汇,掌握重点词句。2.能理解寓意,并指导实践。3.能背诵全文。重点难点重点:1.能继续积累一些文言词汇,掌握重点词句。2.能对照注释翻译课文,理解文意。难点:能理解寓意,并指导实践。教学流程一、直接导入理解文意6.虚词解释:请指出“之”“而”在下列词语中的意思。(1)至之市(动词,到)(2)而忘操之(代词,指量好的尺码)(3)何不试之以足(代词,指“鞋”)(4)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连词,表示承接)(5)至之市,而忘操之(连词,表示转折)7.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2)至之市,而忘操之。(3)吾忘持度。(4)及反,市罢,遂不得履。(5)宁信度,无自信也。二、三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1.教师提问:(1)就寓言的内容来看,你认为郑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找出文中能反映郑人思想性格的语句。(3)郑人买履的故事蕴含着一个什么道理?有什么现实意义?2.学生思考、回答,师生共同明确:(1)形象:固执,迂腐,愚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