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教案课题有的人课型诗歌鉴赏学习时间一课时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哲理性的深刻的内涵,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树立正确高尚的人生观。2、理解对比写法的运用及其作用。3、掌握作者及其相关情况、作品的时代背景,尝试背诵诗歌。教学重难点:目标1、2是学习重点,也是难点。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准备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重音。2.搜集关于作者臧克家及鲁迅的相关资料。二、导入新课:同学们,有这样一位伟人:他一生笔耕不辍,用文学作品带领中国人民前进;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是中国文化的一面旗帜,是民族的脊梁。他是谁?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臧克家的《有的人》,来更深刻地了解这位伟人。三、介绍成诗背景: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国民党反动派血腥镇压人民,不允许人民悼念鲁迅先生,直到1949年,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他。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四、检查预习1.关于臧克家。(查阅资料,简要写出你对作者的了解)2.关于鲁迅。3.指名朗读,师评价,读准字音。全班齐读。五、合作探究1.这首诗是作者在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的,请大家把这首诗自由朗诵一遍,看看哪些诗句清楚地体现出对鲁迅先生的纪念。明确:①“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出自鲁迅的“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②“情愿作个性化指导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也是一处。因为鲁迅先生有一本散文集叫《野草》,他在《野草》的题辞中就提到“野草”和“地火”2.本诗的题目是《有的人》,作者到底写了哪些人呢?一种是像鲁迅先生那样的人,另一种是不具备鲁迅先生那种精神品格的人。3.思考本首诗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分析:运用对比、反复来突出中心是本诗写法上的最大特点。4。分析对比项首节中的“活”与“死”的含义。一、二句中的“活”指生命存在,“死”指精神已死;三、四句中的“活”指精神永存,“死”指生命逝去。5.老师出示对比的表格请学生用文中的诗句或短语共同填写表格生存价值对人民的态度人生目的社会作用人民对他的态度结果有的人〈一〉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二〉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人民永远记住他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1)对比。这首诗的每一节一反一正对比,使正反面人物对立得更为鲜明,从而达到突出主题的作用。①生死价值的对比。第1小节中,前一个“活着”指人还在社会上生活,“死了”是指其精神已死。后一个“死了”是指人已离开人世,“活着”是指其精神不死。反动统治者“活着”,不过是行尸走肉,毫无价值;革命者“死了”,却虽死犹生,精神永存。②对待人民群众态度的对比。第2~4小节的前两句都写反动统治者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A.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B.不知羞耻地为自己歌功颂德,妄想“流芳万世”;C.残害人民,养肥自己。诗的后两句都写像鲁迅这样的人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A.“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B.“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意思是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C.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③人民群众对两种人态度的对比。第5~7小节的前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的态度:A.“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B.“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记,被人民唾弃。C.“他们的下场可以看到”,即身败名裂、遗臭万年。诗的后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鲁迅这样人的称颂:A.“永远记住他”;B“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即鲁迅精神到处被传颂,被延续;C.“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无限爱戴的深厚感情。通过以上3种对比,反映了两个对立阶级不同的人生观,显示了人民群众强烈的爱与憎,从而很好地突出了诗的主题。(2)反复。①连续反复:如“有的人”,紧接着反复多次。②间隔反复:如第2小节与第5小节;第3小节与第6小节;第4小节与第7小节。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