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荷叶母亲学习目标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体验诗歌思想感情。2.体验人间至深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在生活中学会感恩。3.学习借鉴本文的写作手法。重点难点1.体味诗歌思想感情,把握诗歌的写法。2.体验人间至深至爱亲情,并能表达出来。课时安排一课时一.预学导航(学情检测)(一)资料助读【链接材料】——散文诗、冰心介绍。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家。代表作有:散文集《寄小读者诗集《繁星》、《春水》冰心的创作内容大致包括:母爱、童真、自然三个方面。以宣扬“爱的哲学”著称,而母爱,就是“爱的哲学”的根本出发点。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体,一般篇幅短小,具有诗的意境和散文表现力。表象是散文,本质是诗。(二)自主学习1.给加粗字注音并解释。(1)字音:并蒂()菡萏()姊妹()攲斜()荫蔽()(2)解释:花瑞:亭亭:适意:徘徊:遮拦:2.这篇散文诗哪一个情景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说理由。二.共学助行(活动设计)(一)教师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同学们,在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一组描写自然、歌颂自然的优美诗文。作者以其慧眼发现自然之美,以饱满的热情、细腻的笔触描绘赞美自然之美。下面让我们再来看一幅自然之景(多媒体展示)荷叶图问:看到此图你会联想到什么?(学生自由说)(二)读文生情,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读,感知文章。找出本文作者情感变化的关键词。2.配乐读体会情感的变化:教师泛读一部分,然后指导学生朗读,分角色或男女生。答案要点:烦闷→不适意→散尽→感动(三)自主阅读,小组合作。1.用笔圈点勾画作者四次看红莲的心情、环境,红莲的表现,分别用〈〉、()、[]表示,并通过小组合作:把自己最喜欢的一处读给组内听,教师进行指导。2.引导学生对课文一些精彩的语段及词句作赏析、揣摩,体味祖国语言的丰富内涵和无穷魅力学法指导:A、在“雨中荷叶护花”这一极富诗情画意却又感人至深的语段上,引导学生揣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和“象征”在表情达意上的丰富内涵,品味“倾侧”、“勇敢慈怜”等词表现出一种什么样的情趣。通过指导学生仔细揣摩作者在用词遣句方面的功力,体味文章的意境美。B、有意识地引导、点拨,让学生在鉴赏语言的过程中,提高语言理解能力,深刻体会作品的内蕴美,通过对美的形象的感受,对美的本质的认识,去领悟它所包含的人生意义和美学价值,从而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培养其高尚的审美情趣。答案要点:(四)问题探究。1.为什么要写与祖父赏莲?(提问学生,教师点拨)2.为什么4—6段中作者情绪的变化总是和花的处境的变化呼应着?3.文章本是写母亲,但又写了荷叶。试说说写了荷叶和不写荷叶对表现母亲形象的影响。4.文章结尾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全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答案要点:1.写“三蒂莲”初开,与大家庭中添了“三个姊妹”映衬着写,暗示花即是人,花瑞即人祥,为下文以花比喻子女做好充分的铺垫。2.作者情绪:烦闷——不适意——不宁的心绪散尽◆“烦闷”是因为半夜的雨让白莲凋谢了,白瓣儿像小船一样飘散在水面上,开得正艳的红莲会不会遭遇白莲的命运呢?◆“不适意”的原因是雷雨越下越大红莲被打得左右倾斜。“我”无法可想。◆“不宁的心绪散尽‘是因为母亲唤我回屋的同时,红莲旁边的大荷叶正倾侧下来覆盖在红莲上面。母亲保护女儿的同时荷叶正保护这红莲(暗示母亲像荷叶)。作者情绪的变化与红莲的命运紧紧地连在一起。花本无情人有情,荷叶因有保护红莲这一伟大的举动,形象更美更高大了。那么像荷叶一样的母亲呢?这样文章由景自然生出对母亲的赞美之情。3.明确:写了荷叶,把母亲的形象置于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中,让母亲的美好形象更加生动形象。4.运用比喻,把子女比作红莲,把母亲比作荷叶。抒发了对伟大无私的母爱的赞美之情。点明主旨,深化情感。(五)再读探究。1.动情的朗读最后一节,与之前朗读形成对比,释疑“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心中的雨点”指什么?“心中的雨点”指什么?如何理解“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