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端午日》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湘西地区端午日的风俗习惯,让学生感受湘西赛龙舟场面的精彩。能力目标::A层:学习文章精彩的场面描写,从简明准确生动的语言中品味用词的精妙。B层:学习文章精彩的场面描写,从简明准确生动的语言中品味用词的精妙,语言的简练,材料安排的技巧。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遗产的感情。教学过程(按照教学步骤和相应的活动序列进行描述,要注意说明各教学活动中所需的具体资源及环境):课前准备:【问题下发给学生】课前出示研究问题,请学生利用现有条件(图书馆或网络)查找资料,进行初步研究,形成自己的意见。也可以在自行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提出与课文相关的问题。1、你对沈从文的身世、经历、作品、成就有怎样的了解?2、他人是怎样评价沈从文的?你最欣赏谁的评价?你是怎样评价他的?3、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这些节日有着怎样的习俗?4、你的家乡过端午节有怎样的习俗?5、从课文记叙中,你湘西的端午日有哪些民俗?你能用简短的词语来概括吗?最吸引你的是什么习俗?6、你觉得沈从文笔下的赛龙舟场面可以用怎样的一个词来概括?为什么?7、读过这篇文章,你认为场面描写可以采取怎样的方法?8、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是怎样的一个地方湘西人有着怎样的特点?9、······一、激趣导入新课:说申遗展文化2009年10月4日,湖北代表中国“端午申遗”成功,这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首次跻身世界“非遗”名录。端午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同一个节日,各地的过法却颇有地方特色,让我们通过沈从文先生的文字,一起来感受湘西茶峒端午的活动气氛。二、走近作家作品(引出“课前研究”第1、第2问题。)教师补充明确。三、初感“湘西端午习俗”1、听录音,初步感知课文。【播放音频】2、讨论“课前研究”问题5:从课文记叙中,你湘西的端午日有哪些民俗?你能用简短的词语来概括吗?最吸引你的是什么习俗?(教师点拨、分解问题)a、文中写了湘西端午日的哪些民俗?怎样概括?(穿新衣、画王字、吃鱼吃肉、看划船、赶鸭子)b、这些活动的参与度如何?从哪些文字可以感受到?(3个“莫不”、“任何”、2个“全”)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为下文写龙舟比赛营造热闹气氛并设置悬念)c、其中吸引你的是哪件事?(引出龙舟竞渡、追赶鸭子)三、研读“龙舟竞渡”【出示精彩段落】1、下面我们就来仔细品味一下作者笔下龙舟赛的场面。看看他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这一场面的。到底好在何处,会如此吸引你们的?(“课前研究”问题6)师生讨论2、先请一位同学来读一段文字:“每只船可坐12个到18个桨手……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读时及时纠正读错或破句之处)3、请先相互讨论一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龙舟赛的精彩场面的。【归纳】桨手、带头的、锣手、鼓手的外貌和动作描写(板书)桨手----持、划带头的----缠裹拿挥动指挥锣鼓手----敲打调理外貌与动作的描写,活画出了桨手、带头的、锣鼓手各自的特征,表现出比赛场面的紧张、激烈,突出了奋力争先的拼搏精神。(板书)4、再请同学们找一下,除了直接描写船手们,作者还从什么方面突出这龙舟赛的紧张与激烈?[来源:学§科§网Z§X§X§K](“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梁红玉在黄天荡老鹳河抗击金兵,一场水战几乎使得金兵全军覆没。这与龙舟赛有关吗?两者有相似点吗?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的手法来写的?【归纳】联想。两者相似点在:(板书)鼓声如雷声,加上两岸人的呐喊助威声------水战时擂鼓,激战喊杀声。作用是什么,请位同学来归纳一下好不好?(归纳:联想的作用是突出龙舟赛的紧张、激烈、热闹)(板书)刚才说了,梁红玉水战与龙舟赛无关,这只是作者的一种联想,并想通过这种联想来突出龙舟赛的热闹欢腾。这在描写角度上说应该是什么?侧面描写。5、【归纳】作者就是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突出了龙舟竞赛的激烈程度和热烈氛围。(板书)6、那么,能不能从文中再找出能突出龙舟赛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