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课程内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关于中国地理“认识区域”的课程内容分为三部分,共15条,其中位置与分布5条,联系与差异6条,环境与发展4条。三江源地区可以承载以下4条内容。位置与分布2条: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2.在地形图上识别某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联系与差异1条: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环境与发展1条:根据资料,分析某区域内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活动建议】开展学习交流、撰写小论文等活动。例如,选择一个教材没有介绍过的区域,收集、整理资料,归纳该区域的地理特征,以适当方式(如墙报、图片展等)予以展示,并回答同学的质疑;围绕某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自然灾害防治、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等主题,自拟题目,撰写小论文。【说明】本单元规定选学我国部分区域,旨在使学生通过认识所学区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进一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学习内容要体现区域地理的地域性、综合性特点,注重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内在联系,具体的学习内容要从所选区域的实际出发不要求面面俱到。北京、台湾、香港、澳门为必学区域。此外,教材编写者和教师还必须从全国范围内选择至少五个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就某一具体区域而言,可以选择若干条“标准”,合理组织材料,但所选区域组合,必须涵盖本单元所有“标准”。在学习区域时,要引导学生用科学的发展观理解不同区域的差异,认识区域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课标解读一、正确理解课标要求2011年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关于中国地理“认识区域”的课程内容最大的变化是删去了以下内容:“以区域某一地理事物的分布为例,绘制略图,并描述该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根据有关材料,说出支柱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举例说出影响区域农业或工业发展的地理因素”。避免了内容的重复,同时降低了难度。其他各条仅做了个别词语的修改,使语言表述更准确。另外,2011年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将“活动建议”进行了删减和整合,新增了“围绕某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自然灾害防治、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等主题,自拟题目撰写小论文”等活动建议。“说明”中明确了“北京、台湾、香港、澳门为必学区域”,并新增了“在学习区域时,要引导学生用科学发展观理解不同区域的差异,认识区域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强调科学发展观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和“在地形图上识别某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都是为理解“三江源地区是我国大江大河的发源地”服务的,所以知道三江源地区在青藏高原的东南部(或者青海省南部,长江源区、黄河源区、澜沧江源区的总称)这个大致的位置即可。因为三江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上,海拔高,气温低,所以雪山、冰川、湖泊、沼泽成了主要景观,这为其成为江河的源头创造了有利条件。“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重在说明地形、气候以及雪山冰川、湖泊、沼泽等与河流流量之间的关系。“根据资料,分析某区域内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是重点目标,既要让学生根据三江源地区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理解我国建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性,更要理解保护三江源的意义。二、有效落实课标要求在课堂实施中,教师需要做好以下几点:1.关注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在三江源地区体现得尤其充分。例如,三江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上,海拔高,气温低,所以多雪山和冰川,每至温暖季节,“固体水库”的冰雪消融,形成涓涓细流,汇集成江河最初的源流;三江源地区湖泊和沼泽分布广,是世界高海拔地区面积最大的天然湿地,对河流具有重要的调蓄作用,所以,三江源地区被誉为“中华水塔”。以上关系,包括位置、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地形(地势)、气候对景观的影响,气温对河流流量的影响,湖泊、沼泽对河流流量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