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伊通县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孩童之道》教案长春版泰戈尔课型:讲读课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预习,疏通并了解课文内容,理清层次结构。(2)引领学生领悟诗作的思想内涵,学会品读。(3)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2.过程与方法按照听读、品读、美读三个环节进行,在朗读中理解诗中形象,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母爱与童真。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让学生准确把握诗作中孩子的形象。教学难点理解母爱的伟大与孩子的纯真无邪。教学关键:诵读教学方法:诵读、品析、讨论教学手段: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言(由作者进入作品)公元1913年一个晴朗的日子,印度有位诗人领着一群孩子刚从森林里玩耍归来,邮递员送给他一份电报,这是瑞典文学院发来的一个通知,告诉这位诗人,他获得了本年度,即1913年世界文学最高奖——诺贝尔文学奖。他是获得此项殊荣的第一个东方人。这位诗人并没有去瑞典参加盛大的授奖庆典,并且把他获得的诺贝尔奖金全部捐给了一所学校。这位诗人就是印度最伟大的诗人、印度诗圣——罗宾得拉纳特·泰戈尔。(板书:泰戈尔)在泰戈尔众多的作品中,有一部诗集被称为“世界最优秀的儿童诗集”,这就是《新月集》。(板书:《新月集》)今天我们就学习《新月集》中的一首诗——《孩童之道》。(板书课题)二、教师范读三、讲读1.让学生放声自由读。提一个要求:读完之后,说说读这首诗的第一感受——它可以是你对这首诗的感悟、理解,也可以是这首诗使你想到的什么。2.让学生谈感受。我作为教者,也谈自己的感受。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师生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把自己当成学生中的一员。对于学生的发言,教者应给予适当的评价。比如用“你找到了艺术的感觉”“你的感受非常独特”之类的话来肯定。因为这首诗不好懂,所以若有学生说读不懂,教者也要给以肯定:“你说出了自己真实的感受。不懂不要紧,一会儿你就会懂。”3.齐读第一节。让生思考:1)“只要孩子愿意,他此刻便可飞上天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泰戈尔疯了吗,说孩子想飞就能飞?2)能插翅飞上天去,这是人类多少年的梦想,而孩子能办到,可孩子为什么不飞上天去?4.请一名女同学读第二节。第一节写孩子想飞就能飞,是在写孩子的无所不能。(板书:无所不能)那么这一节“孩子知道各式各样的聪明话”是在写什么?(孩子的无所不知)5.实际上孩子是不是知道许多聪明话?你知道孩子的哪些聪明话?试举例言之。(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把阅读别人的作品和阅读自己的生命结合起来。)教师范例:我女儿两岁零八个月时,有一天抱我的大枕头抱不动,她对枕头说了一句话:“你为什么长得这么胖?”这难道不是一句聪明话吗?一个小学生写字时说:“我的圆珠笔在纸上快乐地蹭痒痒。”这是一句诗啊,难道不是聪明话?6.既然孩子知道各式各样的聪明话,为什么永不想说?7.请一名男同学读第三节。“孩子有成堆的黄金与珠子”,怎么理解?(这是在写孩子的无所不有)(板书:无所不有)8.全体女同学齐读第四节。第一句在写什么?(在泰戈尔看来,孩子是无拘无束的,自由自在的,有绝对的自由。)孩子们虽然有了绝对的自由,却怎么样?(放弃了。)自由如此宝贵,孩子为什么心甘情愿地放弃了?(为了被妈妈的手臂所拥抱。这一段仍然在写母爱,写母爱的温柔、神秘、无与伦比。)9.全体读第五节。第一句:在泰戈尔看来,孩子是无忧无虑的,(板书:无忧无虑)不知如何哭泣,可他们为什么哭泣?(为了得到爱抚。孩子们深深懂得:他们的微笑能让妈妈高兴,但他们的哭泣却能得到妈妈的爱抚。)最后一行:“细故”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哪些细故让孩子们哭泣?(小缘故。摔倒、被大孩子恶作剧吓着、做可怕的梦、看到一只大黄狗……)四、总结五、作业:1、背诵课文2、《同步解析与测评》板书设计孩童之道泰戈尔《新月集》无所不能无所不知母爱←孩子→无所不有↓↓无拘无束神秘美丽纯真无邪无忧无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