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初中七下《黄河颂》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目标1、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2、整体把握歌词主体部分。(二)过程和方法目标1、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了解时代背景,激发爱国热情,打动学生心灵。2、抓住诗歌的节奏与感情反复朗读诵诗歌。3、通过研讨分析来深入理解诗歌。(三)情感目标1、感受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2、体会诗歌蕴含的浓烈的爱国热情,培养爱国情怀。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抓住诗歌的节奏与感情反复朗读诵诗歌,体味诗歌浓烈的爱国热情,培养爱国情怀。三、教学准备1、学生提前预习诗歌,收集关于本诗歌创作的背景资料。2、学生听《黄河大合唱》演奏曲。3、教师准备课件以及相关音频资料。四、教学流程一、听音乐,导入新课。播放歌曲《黄河大合唱》,请学生闭上眼睛感受壮美的意境,然后谈谈对这首曲子的感受。由此引入《黄河颂》: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蜿蜒在中华大地上,养育了我们的祖祖辈辈,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滚滚东去的黄河浪涛见证了古老中国的兴衰荣辱,黄河澎湃的惊涛,恢弘的气势和那奔腾不息的精神,也激励着一代代的前期准备预习新课听音乐导入新课了解时代背景知人论事听读诗歌体会诗情整体感知理清思路合作探究品味语言拓展延伸中华儿女为之拼搏奋斗。在抗日战争那段血雨腥风、民族危亡的日子里,一首深沉豪迈的黄河赞歌传遍了大江南北,激励了众多爱国志士保家卫国的万丈豪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豪迈的黄河赞歌――《黄河颂》。二、检查预习:1、了解作品背景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周恩来代表党向全国发出了“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号召。通过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是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的心愿。《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张光年)为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在预习中查找相关资料,锻炼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也让学生自己去感受那个时代,有利于把握诗情,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2、语言卡片积累(1)给加点字注音。气魄(pò)狂澜(lán)澎(Péng)湃屏(píng)障哺(bǔ)育倾泻(xiè)(2)解释下列字词。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比喻声势浩大。狂澜:巨大的波浪,比喻猛烈的气势。宛转:辗转,经过许多地方。哺育:比喻培养。一泻千万丈:形容江河水流迅速。三、听读诗歌,体会诗情。1、播放幻灯片中的课文朗读或者诗歌朗诵录音,要求学生在听朗读录音时,跟随画出重音和节奏。2、不同方式朗读,把握诗情。多种方式组织学生朗读:同桌互读,分段朗读,小组朗读,全班齐读等等。四、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解题。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2、一首歌一般有序曲、主体和尾声,作为歌词,这首诗也分成这样三节。请概括下这三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序曲:黄河伟大坚强主体:望颂黄河尾声:学习黄河精神3、在主体部分,作者并没有一开始就赞颂黄河,而是对黄河作了一番描写,由哪个字引起?下面从那些角度写了黄河?惊涛狂澜—特写浊流连环—俯瞰奔向黄海—纵观劈成两半—横看这样由整体到部分地理清诗歌的结构,有利于学生把握诗歌内容,有利于学生理解作为中华民族母亲河的黄河的伟大精神。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板书见最后的板书设计。四、合作探究,品味语言。1、歌词中反复出现“啊!黄河!”有什么作用?作用:“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从主体部分到“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2、如何理解“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这是一个比喻句,把黄河比做一个巨人,黄河主流是巨人的躯干,黄河流域中的无数条支流就是“巨人”身上千万条“铁的臂膀”。其次,联系上文,如此巨人,“一泻万丈/浩浩荡荡”体现了气势磅礴、勇不可当的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