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在山的那边课型新授主备人审核人唐立刚备课日期上课日期教学目标1、积累字词,解读诗歌的主要内容,领悟诗人寄予诗中的感情。2、了解诗歌的基本知识。把握诗歌中运用的象征手法。3、引领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观照人生、感悟人生。重点难点分析重点:1、品味语言,领悟诗歌主旨。2、“山”、“海”的象征意义。难点:引领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观照人生、感悟人生。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由两幅图片(一幅是美丽的大海,一幅是困居深山老林无赖的农人的)引出农人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强烈的渴望。从而引出课题。二、教学新课1、作者简介。2、读课文默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3、整体感知第一节写小时候自己对大山外面世界的痴心向往。第二节写今天的我不断奋斗最终实现了理想。并且把这个人生感悟告诉他人。4、品读精美语言片段诗的语言是非常新颖、凝练、含蓄的,请找出你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细细品味,把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画下来一起讨论。A、“我常伏在窗口痴想”,“痴想”的是什么?在这里有什么意义?“痴想”原意是发呆的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而向往外面的世界。B、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C、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D、“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E、“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F、“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呢?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就像听到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比教学过程设计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5、领悟诗歌主旨、诗歌情感。象征手法的运用。诗中的“海”和“山”蕴含着什么意思?课堂小结练习与作业作业本板书设计在山的那边小时候渴望越过高山想见大海今天渴望越过高山(生活中重重困难)想见大海(理想的境界)教学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