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理想(第一课时)主备人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2、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3、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教学重点难点1、诗歌朗读的停顿、节奏、情感。2、朗读训练。3、理解诗歌的主旨;赏析诗歌的语言教学过程教学设计一、新课导入1、同学们,“理想”是什么?一本词典上说,是对未来事物的想像或希望;一本词典上说,是对美好未来的设想。一个人有一个人的理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理想。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着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板书课题)2、作者简介:流沙河,当代诗人,原名余勋坦。四川金堂人。1931年11月11日生在成都。1935年迁回金堂槐树街老家。1948年始发表作品。1949年入四川大学农业化学系,写作愈勤。1950年到《川西农民报》任副刊编辑。1952年调四川省文联,历任创作员、《四川群众》编辑、《星星》编辑。1957年后在成都从事多种劳作,工余研读诸子百家。1966年押回金堂老家,劳动糊口,共12年。1978年到金堂县文化馆任馆员。1979年复出发表作品。年底调回四川省文联,任《星星》编辑。1985年起专职写作。中国作协理事、四川作协副主席。作品出版20种。二、课文研讨1、学生听读、欣赏。让学生自行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蜕饥寒离乱缀连远行倔强洗濯玷污怨恨扒窃诅咒浓阴海天相吻浪子回头碌碌终生绝处逢生可望不可即2、自读课文,分小组学习。①、自学,联系实际理解各节诗的含义;提示:可联系例子,如革命烈士、献身科学献身真理的仁人志士、先进人物;也可联系身边的人物及自己来谈。②、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等待问其他组的同学或者老师;③、推举一、两个同学发言,其余同学可补充;④、各组出一个同学评分,科代表记分时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进行总分。3、整体感知①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这首诗是说,人生一定要有理想。②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开头一节总说理想的意义(2、3)两节相近,可以用“理想的历史意义”来概括。(4、5、6、7)节相近,可以用“理想的人格意义”来概括。(8、9、10、11)节相近,可以用“理想的人生意义”来概括。可见,全诗主要赞扬理想的意义,从历史意义,到人格意义和人生意义。最后一节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这样合并概括,全诗的脉络就清楚了4、第1节四个比喻,喻意是什么?四个比喻是连环的,这在修辞手法上又叫“顶针”。前两个比喻为第三个比喻作铺垫,诗意主要在后两个比喻上。“黎明”指理想境界。漫漫黑夜里,理想指示了光明的方向,所以说“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可见,这一节的意思主要是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联系实际,就很好懂。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中国的先进分子树立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这个理想像灯一样,照亮了夜行的路。这个理想像路一样,引中国人民走到光明的新中国,引中国人民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前两个比喻,从星星之火,到点燃熄灭的灯,说的是理想传播的过程,例如李大钊等人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时,共产主义理想在中国是星星之火;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传播,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就有如一盏明灯了。布置作业:1、背诵第一小节2、课后练习题教后记:题目理想(第二课时)主备人宋淑华复备人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2.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3.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教学重点难点1.朗读训练。2.理解诗歌的主旨;赏析诗歌的语言教学过程时间复备5、第2节诗是说,不同年代有不同的理想,理想有时代性,对吗?除此之外,还包含什么意思?这一节的标点值得注意,第一行,第三行,句末用分号,句号只有两个,两个句子是从两个角度来说的。饥寒、温饱、文明,是从生活状况来说的。离乱、安定、繁荣,是从社会秩序来说的。6、第3节的意思怎样理解?跟第2节有什么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