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第一框财产属于谁、留给谁》教案一、课标要求本课所依据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我与他人的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该部分的内容标准是:“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财产,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经济权利”。二、教材分析《财产属于谁、留给谁》是八年级思想品德第三课的第一节。本节主要帮助学生了解属于公民个人所有的财产必须是合法财产,财产所有权的涵义,我国法律是保护公民合法财产的“利剑”。其落脚点是增强学生依法维权的意识和能力。学好本节,对学生了解相关知识的同时,能够爱惜国家财产和他人合法财产,并增强依法维权的意识有重要意义。三、学情分析在现实生活中,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自已的财产所有权日益重视。法律也加大了保护公民合法财产及其所有权的力度。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侵犯公民合法财产及其所有权的现象频繁发生。有些未成年人采用抢劫、盗窃等手段侵占他人财产、危害社会和他人利益,对此,必须加强法制教育,以减少侵权事件的出现。另外,也有些未成年人缺乏维权意识和能力,当自已的财产所有权受到侵害时,不能及时寻求法律保护。基于上述情况,有必要对未成年人进行采用正当方式获得财产的教育,有针对性地提升未成年人的法律素质。四、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珍惜国家、集体财产和他人、自已的合法财产,对学生进行采用正当的方式获得财产的教育,提升学生的法律素养。2.能力目标鉴别合法财产与非法财产的能力,依法维护合法财产及其所有权的能力。3.知识目标识记公民的合法财产和财产所有权的含义,理解法律保护公民合法财产及其所有权的重要意义、方式。五、教学重难点重点:1.财产所有权2.法律如何保护公民合法财产及其所有权难点:1.法律如何保护公民合法财产及其所有权六、教学理念“精讲精练、当堂巩固;学生主体,教师点拨”的教学模式。通过图片、视频加上教师精要例子、问题的点拨,引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达到思考、交流、感悟的目的,使教学中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均得以实现七、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体验教学法讲授法八、教具:多媒体教学九、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案例:拾到他人的钱物,我们拥有所有权吗?(多媒体展示)2、讨论(1)、李某有权把这笔钱捐给大学生吗?(2)、你支持王某的做法吗?过渡:要解决大家头脑中的这个疑问,就需要我们从财产的归属问题说起,因此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财产属于谁”这一课的内容。(设计意图:通过案例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进入主题)板书:财产属于谁(二)、新课过程:板书:(一)、合法财产及其所有权要想理解刚才那个案例中法院的判决,我们首先要明确什么是财产所有权。板书:1、财产所有权举例:春节假如你收到1000元的压岁钱,你会拿这些钱来做什么?(设计意图:通过采访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融入课堂共同探讨财产所有权的涵义)。引导学生从花钱、存钱、捐钱等来解释什么是财产所有权。结论:财产所有权即: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运用知识:了解了财产所有权的含义之后,回过头我们再看看刚才那个案例中法院的处理结果,谁能将法院作出处理的理由给我们大家试着分析一下。(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设计意图:通过回归课前材料来深化学生探究的成果,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能力)畅所欲言:了解了财产所有权的含义。下面请大家想想在生活中你都对周围的哪些财产享有所有权呢?(学生回答)(设计意图:通过回答让学生知道个人财产的范围)过渡:通过同学们的回答,我感到在我们周围可为我们所有的财产越来越多,刚才有同学说到对家庭财产(家庭中的电脑、电视等)享有所有权。请同学们看看以下的例子。案例:张明的父亲买了数码相机。(多媒体展示)教师:你如何看待中学生张明的卖出行为?(学生讨论回答)(设计意图:通过案例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财产所有权的认识能力)归纳总结:我国民法通则的有关规定。(多媒体展示)从上述材料看,一个只有14岁的孩子属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他只能进行简单的与其智力、年龄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出卖家里的高档照相机的行为已经超出了14岁的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