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教案[教学设想]《隆中对》是《诸葛亮传》的前一部分文字,题目是后加的。虽是节选,但充分表现了诸葛亮的洞察时势和远见卓识,表现他善于根据客观形势制定建国方针,以统一天下。文章第4段“隆中对策”摆事实,讲道理,理由充足,结论明确,对训练学生逻辑思维和说理能力大有好处。教学时应结合这一段进行必要的读写训练。文言文中一词多义,古今词义变化现象,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应结合课文,并联系过去学过的文言文讲正确,讲清楚。学习本文还应注意引导学生认识诸葛亮在青年时期就有远大抱负、非凡才能和卓越见识,并从中受到教益,立志培养自己成为有用之才。[教学时数]总计4课时(含课文预习1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通读全文,预习课文,过程略。)(第二课时:串讲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一、简介当时政治,导入新课。二、初读课文,把握关键词句,疏通文意。1、请一位同学诵读全文,其他同学认真听。在聆听的过程中注意发现读音、句读的差错,标记出来以便纠正。2、全体同学朗读课文一遍。三、课文串译。结合课下注释,逐字逐句串讲课文。详细参见本册《中学教材全解》p-292-294页内容。四、学生再读课文,同桌间互相译读课文。五、读文巩固,力求当堂背诵课文。(第三课时:如上,串讲课文第四至六自然段。)详细参见本册《中学教材全解》p-294-297页内容。(第四课时:课文积累复习,作业。)一、导入新课。二、学生齐读课文,能够背诵的同学可以背诵课文。复习指导。1、注意:介宾短语作补语,翻译时要移到谓语前。“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欲信大义〈于天下〉)”——想要在天下人面前伸张大义。“曹操比〈于袁绍〉”——曹操和袁绍相比。“信义著〈于四海〉——威信和正义在全国都很显著。2、初步理清全文思路。全文可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诸葛亮的为人。第二部分(第2段):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第三部分(第3、4、5段):写刘备三顾草庐,着重写诸葛亮的隆中对策。第四部分(第6段):写刘备对诸葛亮的倚重和信赖。三、思考课文第三部分:思考:诸葛亮的对策为什么要先从形势谈起?他又是怎样有理有据地分析各方面的政治军事力量,为刘备做出除奸兴汉的决策的?为下文确定策略提供根据。诸葛亮的应对可分两层来分析:前一层是对时局以及曹操、孙权、荆、益二州的政治、经济、军事力量、地理形势等的分析及对策。(1)论曹操:曹操是“兴复汉室”的主要障碍,是刘备的头号敌人。对曹操的分析是:先以袁绍作反衬,突出了曹操的谋略出众,能以少胜多,转弱为强;次写曹操军事力量的雄厚(“百万之众”);再次写曹操政治地位优越(“挟天子以令诸侯”),然后得出结论“此诚不可与争锋。”(2)论孙权:孙权是刘备另一个强有力的对手,也是诸葛亮心目中在未剪除曹魏以前要倚为外援的惟一对象。孙吴方面政权巩固(“已历三世”——孙坚、孙策、孙权),地理条件优越(“据有江东”,“国险”),人心归附(“民附”,“贤能为之用”),由此得出结论:“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3)论荆、益二州:曹操既不可争,孙权又不可图,为刘备计,出路究竟何在呢?于是诸葛亮就着眼于另外两个地盘:荆州和益州。荆州是刘备目前栖身的地方,刘备在患难之际投奔刘表,受到上宾的礼遇所以诸葛亮在分析了荆州的地理形势、物资条件,是兵家必争之地,而其主又无能之后,用委婉的语气表达了荆州可取(“此殆天……岂有意乎?”)的结论。最后分析益州。益州和荆州不同,荆州是四通八达的军事要地,易于攻敌,也易于受敌;益州是天府之国,是最理想的根据地。所以诸葛亮着重指出它的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物产丰饶,是“天府之土”,并举汉的始祖刘邦的史实作证,又指出刘璋昏庸懦弱,与张鲁不和,且不知存恤国力民力,因此政权不稳,民心已失,人才思得明主。这里,结论——是建立帝业的理想根据地,又有可乘之机——虽未明确提出,但不言而喻了。后一层是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建国方针政策,以及伐曹进军的路线。诸葛亮先分析了刘备现有的优越条件:政治上有号召力(“帝王之胄”),社会上有威望(“信义著于四海”),又虚心求贤,人才荟集。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