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比较·探究课文《秋词重阳登高》课前预习:1.有节奏地朗读诗歌5遍。2.书写生字词3遍,小组长检查。3.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完成《语文助学》“预习积累”第1-3题。相关课程标准:通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2.理解诗意,通过重点语句分析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评价任务:1.整体朗读,获得感悟。2.引导思考、讨论、分析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1.听读课文朗读录音:《秋词(其一)》《采桑子重阳》《登高》,注意节奏、语气。2.师范读课文,说出整体感受。《秋词(其一)》:五言绝句,颂秋;《采桑子重阳》:词,战地秋色;《登高》:七言律诗,悲秋。3.学生自读课文1遍,抄写课文1遍(包括注释),小组检查。4.积累作者作品:《秋词(其一)》: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诗人,《刘梦得文集》,郎州被贬。《采桑子重阳》:毛泽东,中国人民的领袖,红军长征,重阳节。《登高》:杜甫,字子美,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杜少陵集》。二、比较领悟:再读诗词,理解每首诗词的意思,使诗意散文化。《秋词(其一)》:颂黄鹤直冲云霄特定美景,表蓬勃向上的精神和豁达乐观的情怀,身处逆境而昂扬进取。《采桑子重阳》:通过歌颂战地秋色,表达了词人豪迈的革命乐观主义战斗情怀。《登高》:重九登高远望江峡秋色,抒发了诗人病居他乡的愁苦情怀。三、鉴赏探究:小组合作完成:1.《秋词(其一)》①对比手法的妙用:古——我;秋日——春朝;悲寂寥——胜春朝。②鹤引豪情,情景交融:鹤是吉祥物,驾鹤迎鸾,晴空祥云,直冲碧霄。“晴空一鹤”的特定美景描绘,“排”“引”“到”使诗人的豪迈情怀如万里行空,蓬勃向上。“晴空一鹤”也有自比意。2.《采桑子重阳》①对比手法的妙用:易——难;岁岁——今;秋风——春光;战地——江天;黄花香——万里霜;不似春光——胜似春光。②“人生易老天难老”富含的哲理韵味:人生短暂,而人类革命事业将与日月同辉,与天地永存。③探析“战地黄花分外香”与“寥廓江天万里霜”嗅觉、视觉感官享受:秋风寒霜里绽放的野菊花香气袭人,黄白肃杀,冷香凝重,既有诗人的乐观情怀,也有诗人的豁达、远瞩与高瞻,体现了诗人作为军事家、政治家的豪迈气概。④比较“不似春光”与“胜似春光”层进意义:体现了勇于搏击进取、革命必胜的大无畏信念。3.《登高》:①解读首联景物描写的作用:风、天、猿、渚、沙、鸟,听到的是呼啸的风声、猿的哀啸声,看到的是高天、清渚、白沙、回旋的鸟,肃杀、空旷、哀鸣的景象给人以孤苦、漂泊、无可归宿感。②分析颔联“对仗”的工整性:无边——不尽,落木——长江,萧萧——滚滚,下——来。自然规律,势不可挡。正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之达观,表现出豁达的襟怀。③感悟颈联的悲秋情怀:万里——百年,悲秋——多病,常作客——独登台。漂泊客居他乡而又长年多病,处境现状真可谓凄惨。④体会尾联中“苦恨”的现实意义:不仅指个人艰难,更有国家苦难,杜甫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忧国忧民思想昭然世间,兼济天下。设计意图:抓诗眼,提炼关键词,绘景绘色,集声集神,感情感怀。四、背默指导:点拨:题目→作者→体裁→句数→景物→情感五、达标训练:《语文助学》“学习测评”第1-12题(P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