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探究阿长与《山海经》课前准备:1.熟读课文3遍,书写生字词3遍。2.网上查找《山海经》图片,课上予以展示。3.完成《语文助学》“预习积累”第1、2题,“学习测评”第1题。设计意图:七年级学生对掌握生字词依然是学习重点,必须充分利用工具书养成自主预习的习惯,书写与注音仍作为教学工作的重点之一;鼓励学生积极使用网络,利用网络搜集、积累知识,并作为课堂教学的展示环节使其才美外现。相关课标:1.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2.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收集资料,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3.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教学过程:一、导入、解题:(课前播放阎维文演唱的视频歌曲《母亲》)同学们,刚才我们一同欣赏了著名歌唱家阎维文演唱的歌曲《母亲》。可以说,天底下最无私、最伟大的人莫过于母亲,最无私最伟大的爱莫过于母爱。鲁迅十分敬重他的母亲,更崇敬和还念他的保姆——长妈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选自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的《阿长与<山海经>》(板题)题目中的阿长即长妈妈。《山海经》是怎样的一部书呢?谁来介绍一下?(《山海经》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保存了不少上古的神话传说,如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羿射九日等)谁来展示一下课下搜集的图片?(14幅图片:赤眼猪妖、袋子似的帝江、独角兽、三头雕、混沌、九头凤、九头蛇、九尾狐、人面兽辟邪、三只脚的狍鸮、长着翅膀的人、一脚鸟、一脚夔牛、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执干戚而舞的刑天等)同学们喜欢吗?(喜欢)鲁迅也喜欢,并且十分的渴慕,鲁迅的书是哪里来的呢?(阿长买的)可是阿长只是鲁迅小时候家里的女佣,没有文化,她怎么会为鲁迅买《山海经》呢?请打开课本第20页。设计意图:以播放歌曲《母亲》烘托气氛,感知母爱的纯真无私,有助于理解文章歌颂善良的主题;让学生当堂展示自己课下搜集的图片,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展示才能的积极性,并切合课文有效选择列举到的绘图,同时激发全班同学对《山海经》的兴趣。二、合作、探究:A.师读第21-22段,生齐读第23—27段。问题探究:1.长妈妈为什么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没有文化,纯真)2.我为什么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长妈妈虽然没有文化,反而“也来问”,但未说要买,而回家后却突然买来了,穿着新的蓝布衫高兴地递给我,可见有心、关心、关爱)(课上书写、解读“霹雳”“震悚”)3.鲁迅为什么把《山海经》视为“最心爱的宝书”?(乃是我最初得到,倍加珍惜)4.长妈妈具有怎样伟大的神力?(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5.为什么“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板书:新的敬意)再齐读第23—27段体会,从而过渡到对“空前的敬意、特别的敬意”段落的学习。设计意图:一是单刀切入“买书”这个重点语段的研读,能够凸显主要情节和主题,感受长妈妈的淳朴、善良与伟大。二是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亮出或补充教师提出的问题,层层递进的跟进问题,让学生对课文富于问题意识,个别提问与小组展示相结合,形成研讨与赏析的情景,反复朗读,使课堂多一些语文味。三是在语境中书写、认读、解释生字词,好于课文赏析前的集中识字。B.速读第13—18段,找到“空前的敬意”是什么?(板书“空前的敬意”)(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她的伟大的神力指的是什么?从而接着进行复述“长毛”的故事,可以联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长妈妈讲过的“美女蛇的故事”,体会长妈妈对儿童的善意和关爱,荒谬的故事使得长妈妈的淳朴与愚昧达到精神的统一。研讨中积累“诘责”一词。设计意图:速读可以锻炼学生迅速搜集信息的能力,复述故事可以锻炼学生口头语言的连贯性、完整性。师读第18段,问“我”对阿长的“不敬意”都有哪些呢?过渡到第1—12段的学习。C.浏览第1—12段,看写了长妈妈哪些事?我的情感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各小组讨论、板书事件与态度。归纳明确:不大佩服:谋害隐鼠-憎恶;切切察察-最讨厌;睡满床成“大”字一条臂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