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夫和蛇(两则)》课前预习:了解寓言的相关常识,扫清字词障碍。完成《语文助学》预习积累部分。相关课程标准:“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教学目标:1、了解寓言及特点以及《伊索寓言》的相关知识。2、理解两则寓言的内容及课文中所揭示出来寓意,在.此基础上进行不同角度的探究。3、培养学生概括、判断、想象等思维能力。4、让学生学做有善心的人,警惕蛇一样的恶人,在是非善恶面前有正确的态度。评价任务:1、采用复述的方法,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2、通过设计“大胆想象以农夫和蛇为主角编一则《新农夫和蛇》的故事。”完成目标3。3、通过设计“你想对这位农夫说些什么?对蛇这样的恶人,你怎样看待他们?”完成目标4。教学过程:一、导入展示:以蛇为话题导入新课:你对蛇有什么认识,当有人说蛇,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二、自主学习1、了解寓言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深刻的启示。一般篇幅比较短小,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素材起源于民间传说。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奴隶,善于讲动物故事。现存的《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流传下来的故事,经后人汇集,统归在伊索名下。《伊索寓言》通过简短而精炼的小寓言故事来体现日常生活中那些不为我们察觉的真理。这些小故事言简意赅,平易近人,富有哲理。不但读者众多,而且在文学史上也具有重大影响。作家,诗人、哲学家、平常百姓都从中得到过启发和乐趣。到几千年后的今天,伊索寓言已成为西方寓言文学的范本。亦是世界上流传最广的经典作品之一。《伊索寓言》是世界上最早的寓言童话集之一。阅读量仅次于《圣经》。三、交流研讨1、自主学习第一则寓言,将探究的内容写在本子上:(1)浏览第一则寓言,此则寓言共三节,请分别用一句话把每节大意概括出来。救蛇——(2)你认为农夫和蛇各有怎样的性格特点?明确:农夫—善良,善恶不分蛇—凶残,忘恩负义(恩将仇报)(3)人们常说“好人有好报”,可是这个善良的农夫为什么没有得到好报呢?明确:对恶人施与同情和怜悯,不要指望向恶人施善他会还你仁义。(4)怎样理解农夫临终所说的话?这则寓言的寓意是否仅仅限于这句话?明确:①不要怜悯像蛇一样的恶人。②恩将仇报是蛇一样的恶人的本性。③“善有善报”不一定适用于恶人……(5)农夫临终所说的话,作者是否将“恶蛇”误写为“恶人”?为什么?明确:以动物喻人是寓言的重要特点。2、自主学习第二则寓言,将探究的内容写在本子上:(1)速读课文,概括每节大意。明确:蛇咬死农夫的儿子;农夫砍蛇未中;农夫恳求和解;蛇拒绝和解。(2)文中妻子讲话前后农夫对蛇的态度有何不同?明确:前——恨蛇;后——求蛇。(3)应汲取的教训是什么?明确:深仇大恨是难以和解的。(4)两则寓言写作上的共性有哪些?明确:都是善良的农夫面对毒蛇。四、课堂小结我们要正确对待生活中的“蛇”,不做盲目的“农夫”。吃一堑,长一智,害人之心不可有,但防“蛇”之心不可无。对于真正的恶人,该出手时就出手!五、检测点拨词句品味积累1.“可怜”可以表示一种状态,即“值得怜悯”。而“怜悯”是动词,所以,农夫在路上碰见冻僵的蛇,可以说:“觉得这蛇挺可怜”而不能说“觉得这蛇挺怜悯”。而后一句,用“怜悯”“可怜”均可。不过在这么短的文字中,换一个同样意思的词来表述,自然效果更好。2.“纠缠”就是惹麻烦、麻烦不断,没完没了。文中,农夫妻子觉得和这种凶狠的家伙结下仇,那这家伙就会给你制造没完没了的麻烦,使你今后噩梦不断,祸害无法穷尽。所以这里用“纠缠”和“后患无穷”是非常贴切的。成语用于句子中,将使句子的表达更为洗炼、典雅。3、你想对这位农夫说些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