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红色经典》“表达交流”综合实践——志趣教案课前预习:对本单元所学文章进行再阅读,寻求文章中的“志趣”。朗诵诗文,从诗文中寻找发现“志趣”。相关课程标准:“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表达力求有创意。”教学目标:1、初步懂得什么是“志趣”,寻求自己真实的“志趣”,从学会真诚为文开始。2、了解文章的优劣,主要不在于词语的修饰,而在于言语主体良好的言语人格、思想修养的贯注。3、懂得文章品位的崇高是思想的崇高,须从提升思想境界入手,不是人为的作假、拔高。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回顾本单元几篇文章,说一说这些文章有何共同之处?本单元的文章,使我们感受到这种诗意情怀和人文理想,陶冶自身的心性,升华情感和境界,使我们也想做一个有信念、信仰的人。本单元的文章充溢着美好的志趣。那什么是志趣?如何能写出具有志趣的文章来呢?今天我们来探究这一问题。师小结:教案明确:前面我们讲到意趣之美,体现在机趣上,你有独特的眼光。今天我们还要讲讲意趣之美还表现在志趣上,二、探寻志趣之美。1.、什么是志趣?(学生交流)师小结:“志趣”,就是文章所表现的志向、理想,美好、高远、崇高,充满了乐观、昂扬、向上、自我牺牲的精神。文章的思想意蕴的美好、悲壮、崇高……而形成的心灵震撼力与感化力来说的。往往给予人的是一种悲剧感。2、说一说本单元文章的志趣有何不同?如,教材中的《狱中书简》、《绞刑架下的报告》、《囚歌》,都是令人感动、使人灵魂净化的悲歌。也有对真、善、美的正面的颂扬,让人感受到文章中所表现的人格、情感、理想、信念等的高尚。文章的“志趣”,反映了文章的格调、品位,是作者长期自我历练、修养、蕴蓄的结果,是精神境界的自然显现。属于非智力因素,是在日常生活与大量优秀作品的阅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在自己的思考、自省中不知不觉地提升的。3.质疑:是否文章的语言一定要壮烈呢?4.学生交流。5.用下列形容词概括本单元各篇文章不同的风格。豪迈、婉约、柔美、壮美、气吞山河、低吟浅唱……6.师小结:无论是那一种风格只要你是真性情,高品位,你的文章也能够感动人。7.探讨真性情的重要性。读读121页的名人故事。1935年,爱国记者戈公振逝世,邹韬奋写了一篇悼文,民主人士沈钧儒读罢激动不已,一气写下三首五绝,仍意犹未尽,再写第四首,竟一连写下了“我是中国人!”“我是中国人!!”“我是中国人!!!”泪洒稿纸,语不成篇。冰心说她的“贡献给母亲在天之灵”的散文《南归》,是轻易不敢翻看的。这篇从她的血淋淋的心中流出来的至情至性之作,一看就呜咽不止。8.师生探讨怎样做到有感染力。要写出好的文章,还得把感情表现得很有特点,有不可重复的个性,要调动丰富的感觉和别致的话语。牛虻就义,为什么个性鲜明?就是因为他面对死亡,不但毫无畏惧,反而对着行刑的官兵尽情揶揄挖苦。伏契克经受严刑拷打的时候,数着棒打他的次数,甚至想到自己的父母为什么把自己生得太结实。卢森堡所展示的是作为女性,对于世界上的一切生命现象都充满了爱,她对着一只垂死的蝴蝶说话,为雷雨中夜莺的鸣啭而感到沉醉。这些景物对于一般人来说,可能太平常,没有感觉,可是对于卢森堡这样一个身陷囹圄的革命领袖来说,却是十分神奇、珍贵的。这些都是个性的体现,细节的体现,希望大家在今后的作文中也能够做到。三、小结朗诵。1.在当今高度发达的商品化社会里,纸醉金迷的“精彩”世界对人的诱惑和影响,远甚于以往的任何时代,这使大多数人都难以据守心灵的安宁,精神的净土已是物欲横流、红尘滚滚;“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似乎已成为昨天的神话。写作这一神圣的事业,业已沦为充满喧嚣、躁动、伪诈的名利场。文学的堕落与学术的腐败,使精神家园绿荫不再少年文学天才刚刚起步就大言不惭地将可怜的天赋称金论银,学术大腕居然是不择手段沽名钓誉的文抄公。而以“应试”和“应世”为目的的语文教育,则成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