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比较探究:过零丁洋、梅岭三章、示儿》教案课前预习1、有感情朗读课文,争取能够背诵三首诗。2、参照助学预习提示,完成对文本的预习。相关课程标准:以读为主,解决生字词,在背诵的基础上完成对诗歌的解析。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过零丁洋》一、导入新课大家坐起来看这幅图(出示图片)你们从图上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坐船过河的情景)。几百年前,有一个诗人也从这里经过,并且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篇―――《过零丁洋》。那么他是谁呢?他过的零丁洋在什么地方呢?下面请大家看图片。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1、作者及背景简介。文天祥(1236——1282)字宋瑞,二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理宗宝佑四年(1256)举进士第一。恭帝德佑元年(1275),元兵长驱东下,文于家乡起兵抗元。次年,临安被围,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奉命往敌营议和,因坚决抗争被拘,后得以脱逃,转战于赣、闽、岭等地,兵败被俘,坚贞不屈,就义于大都(今北京)。能诗,前期受江湖派影响,诗风平庸,后期多表现爱国精神之作。存词不多笔触有力,感情强烈,表现了作者威武不屈的英勇气概,震憾人心。有《文山先生全集》三、听录音,再朗读:1、字词读音2、语速及节奏3、齐读:解决字的读音,找出押韵及韵脚。4、分组读:要求1、2组齐读,3、4、5、6组边听边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每组负责译一联(强调重点字词)。四、理解诗歌:1、诗意理解: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极好地写出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个人心境,作者在面临生死关头,回忆一生,感慨万千。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凄凉景象喻国事的衰微,艰苦卓绝的斗争深切地表现了他的哀恸坎坷不平的一生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文天祥的军队被元兵打败后,曾从皇恐滩一带撤退到福建。当时前临大海,后有追兵,如何闯过那九死一生的险境,转败为胜是他最忧虑、最惶悚不安的事情。而今军队溃败,身为俘虏,被押送过零丁洋,能不感到孤苦伶仃?这一联特别富有情味,「皇恐滩」与「零丁洋」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自然相对,而又被作者运用来表现他昨日的「惶恐」与眼前的「零丁」,真可谓诗史上的绝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崇高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悲而壮,由郁而扬,形成一曲千古不朽的壮歌。2、主题理解:明确:“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后世仁人志士常把它用来激励自己为民族大业慷慨激昂,视死如归。五、知识拓展:爱国诗词: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金错刀行》陆游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乌江》)一寸丹心为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明·于谦《立春日感怀》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清·谭嗣同《狱中题壁》)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秋瑾)第二课时学习《梅岭三章》二、整体感知1、欣赏诗歌朗读。2、学生集体朗读。3、指名学生朗读4、小组合作理解诗歌内容,将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共同解决。三、问题探究:1、小序在这首诗歌中有什么作用?明确:交代时间、地点、事件的原因和结果、环境和背景。是“绝命诗”表现了诗人从容、镇定、大义凛然的情怀。2、读第一章,探究下面问题.(1)、第一句有什么作用?(2)、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3)、“招”“斩”用词好在哪里?(4)表现了诗人什么精神?明确:(1)总领全诗(2)借代设问(3)“招”写出了领导者的号召力和革命者的浩大声势。“斩”写出了广大士兵作者一样,将与反动派斗争到底。用斩更有力量,有气势,更能解心中之恨。(4)至死不渝,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精神。3、读第二章,探究下面问题。(1)“烽烟”是什么意思?(2)表现了诗人什么精神?明确:(1)“烽烟”借代战争。(2)表现了诗人关心国家命运,盼望祖国解放的精神。4、读第三章,探究下面问题。(1)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表现了作者什么精神?明确:(1)借喻用典(引用)(2)坚定的革命信念,为实现共产主义甘愿献身的精神。5、让我们把视觉放到整篇文章,然后思考:(1)本课的体裁是什么?(2)押的韵脚是什么?(3)三首诗抒发感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4)三首诗有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