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最后一课》教案课前预习:1、通过查资料了解作者及当时的写作背景。2、朗读全文,体会字里行间所包含的感情。3.在自己感悟较深的地方,写上评注。相关课程标准:“在诵读课文过程中,领悟内容,揣摩人物个性。从而让学生受到熏陶,得到个性化启迪。”“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的重点字词的含义,分析小弗朗茨和哈墨尔先生的人物形象,把握爱国这一主题。”教学过程: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976年,美籍华人丁肇中因发现j粒子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在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奖典礼上,这位美籍华人不用英语发言而用中文发言。这一异常举动,引起世界强烈的反响,感动了不同国家、不同肤色、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他的这一举动,为什么会引起人们强烈的反响?学习了《最后一课》这篇文章后,我们就能揭晓其中的答案了目标导航,检查预习1.走进作者:都德(1840─1897)十九世纪下半叶法国作家。出身法国南方一个破落的丝绸商人家庭,迫于穷困,十五岁起就独自谋生。他的作品《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更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而享有极高的声誉,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2.给黑体字注音:哽住()赚钱()惩罚()祈祷()诧异()霹雳()3.介绍背景:19世纪60年代,法国与普鲁士王国为争夺称霸欧洲的低位导致了为期十个月的普法战争。战争的结果是法军大败,普军长驱直入,侵占巴黎,迫使法国割地赔款,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被割让,普鲁士政府不准这两个地方继续学法语。这篇小说写的就是韩麦尔先生给学生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4、文学知识: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三、自读感知: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抓住关键语句,概述文本内容。提示:这篇文章可按照地点、时间的变化理清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之中宣布下课2、填表说明“最后一课”的异乎寻常平时最后一课气氛学生老师精读论辩:(一)、走进小弗朗茨:1、谈一谈你对小弗朗茨的认识.(在脑海中再现,可以借助想象)我读出:(1)初识的小弗朗茨是一个————的孩子,从———可以看出来。(2)课堂中的小弗朗茨是一个————的孩子,通过————描写来体现的。2、找出小弗朗茨心理变化的句子,并分析其中所蕴含的感情。①啊,那些混账东西……(对敌人的憎恨)②这是我的最后一堂法文课!(对祖国语言的热爱、眷念)③我这时是多么后悔啊!(正在觉醒)④这个可怜的人啊!(对老师的理解和尊敬)⑤他所讲的容易,我都觉得很好懂,很好懂!(热爱祖国语言)⑥“那些人是不是也要强迫这些鸽子用德国话鸣唱!”(对敌人的憎恨和讽刺)⑦唉!我将永远记得这最后的一课。(热爱祖国)总结小弗朗茨的变化:贪玩不爱学习→热爱法语;怕老师→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幼稚不懂事→热爱祖国。3、现场采访:小弗朗茨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二)、走进哈默尔先生:问题研讨:1、在最后一课里哈墨尔先生为什么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哈墨尔先生在最后一堂法语课时,穿上节日盛装,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也是为了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2、哈墨尔先生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他高度赞美法国语言表现了什么?(哈墨尔先高度赞美祖国的语言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并以此唤起人们的爱国热情。)3、哈墨尔先高度赞美祖国的语言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并以此唤起人们的爱国热情。比喻:把祖国的语言比作钥匙。把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比作牢房。师:(齐读)牢记民族的语言就有一股强大的凝聚力,就有了信心和力量,就能团结人民最终打败敌人。5、品读分析:当钟声敲响后哈默尔先生的表现。如何理解这一表现?这一系列动作,表现韩麦尔先生对祖国深挚的爱和早日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表示韩麦尔先生坚信法兰西必胜,它也激励人们要永远不忘记祖国法兰西,这是韩麦尔先生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现场采访:走进哈默尔先生学生写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