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口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停顿准确二、理解一般文言实词的意义教学重点一、准确、规范地翻译文言语句二、古今异义词的识别与辨析教学难点一、感受和体味民间艺术的精湛技艺二、文中对声音的描写教学引入:引入一:视频引入[构想]1、播放《洛桑学艺》中洛桑用嘴摹仿各种声音的表演片断。2、设问:在上一个片断中,你知道洛桑采用的是什么表演方式吗?3、生回答后,屏幕上打出课题《口技》。引入二:[构想]1、你知道什么是口技吗?根据你的理解,说说“口技”一词的含义。2、播放一个口技表演片断(可从相声表演中寻找)。3、看了这个片断后,请为“口技”下一个定义。4、学生发言后,屏示口技的准确定义:口技,是运用口部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的一种杂技。由此,导入课文。引入三:[构相]1、播放一段《百鸟朝凤》乐曲,你从刚才这段乐曲中听出几种鸟的叫声?2、生回答后,你能用自己的嘴摹仿鸟的叫声吗?3、生作摹仿表演。4、刚才同学们表演的形式叫口技,屏示:口技的定义及其简介:口技,是运用口部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的一种杂技,它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据记载,孟尝君田文因秦昭襄王准备杀害他,就让门客学狗叫,盗得狐面裘,贿赂宠妃,因得脱,旋又使门客学鸡叫,使守关官吏打开城门,因而逃脱。口技作为表演技艺不晚于宋代。宋人杂记,说在游艺场里,有“学乡谈”和“百鸟鸣”,可能都是口技。宋元戏剧中的“犬吠”、“鸡叫”之类的舞台效果,大都是口技者在后台完成的。到了清代,口技从单纯模拟某一声音,发展到能同时用各种声音,串组成一个故事,被列为“百戏”之一,即“口戏”,俗称“隔壁戏”。它表演“军旅狩猎”、“群猪争食”等,无不维妙维肖。口技至今仍流行。在演出时,演员掌握声音对“麦克风”不同距离的不同效果,模拟出枪声,风声,更加真切。但“口戏”已渐消亡,因为“口戏”需表演者有高超技艺,许多条件和作用,已为现代技术设备所代替。教与学一、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1.自由读课文,标出不认识的生字。生提出生字后,讨论完成。[课件演示]吠(fèi)叱(chì)咳嗽(késhòu)少(shāo)呓(yì)间(jiàn)曳(yè)许许(hǔhǔ)(注:黑色字体先显示,红色字体后显示)2.抽生朗读课文,其余同学听看课文,在朗读有误的地方作好标记。3.订正谬误之处4.全班齐读二、再读课文,感知大意1.生根据注释或工具书口译课文2.学生一边口译,一边标出疑难字词。3.质疑问难,讨论释疑。[课件显示]①善:擅长②者:……的人③而己:罢了④哗:大声说话⑤当是时:在这个时候⑥稍稍:渐渐⑦以为:认为⑧百千人:成百上千的人⑨色:脸色⑩走:跑(注:按序号依次显示,每序号内黑色字体先显示,红色字体后显示)4.抽生口译课文,其他同学听译课文,在翻译不当之处作标记5.交流订正翻译错误之处。6.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内容鼓励学生有创见地表述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本文描写了一次精彩的口技表演,赞扬了京中善口技者的高超技艺”均可。三、品读课文,理解内容探究下列问题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口技表演的?请从文中找出依据。明确:(按表演的先后顺序来写的,可分为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文中有大量表示时间的词语。)2.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口技表演的?明确:(主要从声响场景、听众反应两个方面来描写的)3.分析第2、3、4段,理解课文描写层次的有条不紊。(1)齐读第2、3、4段。(2)思考:这三段描写了几个场面?明确:三个场面:①一家四口人由梦而醒。②一家人醒而梦。⑧火起后众人的慌乱惶恐(3)让学生在书上画出这三段所描写的声音种类井口头作答。思考:三个场面声音的变化有何特点?明确:声音的变化总的来说是按“小一大(第一个场面)一小(第二个场面)一大(第三个场面)”的顺序来写的,其中又各有特点,如:第一个场面声音,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第二个场面突出鼠倾盆器的声音来烘托屋内的静;第三个场面更是写得有生有色,达到高潮,声音由少而多,应接不暇。另外,声音有的是单独相继而出,有的是同时发出,(4)思考:课文第3段的描写可否省略?这一段有何作用。不能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