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全文)第一部分概述—、刖旨随着人口的老龄化、人们生活方式及习惯的改变,血栓栓塞性疾病越来越成为全球性的重大健康问题,成为导致全球人口死亡的第一位原因。其涉及的范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即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包括肺血栓栓塞症(PTE)和深静脉血栓形成(DVT);(2)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包括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动脉缺血发作、脑卒中等。美国胸科医师学会(ACCP)1986年发布了第1版抗栓与溶栓指南,随着循证医学硏究的深入开展,每3~4年更新1次。2012年2月,ACCP发布了《ACCP抗栓治疗和血栓预防指南(第9版)》[1],增加了近年血栓防治领域的研究新成果。2016年1月,ACCP更新了《静脉血栓栓塞症抗栓治疗指南(第10版)》[2]的推荐意见。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和欧洲呼吸病学会(ERS)近几年也陆续更新了一系列血栓防治指南[3],涉及PTE、ACS、房颤等疾病。这些指南的发表,对指导临床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防治工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国临床医师对于血栓栓塞性疾病,特别是对于VTE的认识还有待提高。VTE是目前国内各级医院住院患者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也是当前医疗纠纷的主要根源之一。血栓栓塞性疾病是全身性疾病,涉及多个器官系统,错综复杂,制订一个综合性的血栓栓塞性疾病防治指南,对于提高临床医师的防治意识和水平、规范诊疗行为具有重要意义。中华医学会和中国健康促进基全会于2015年成立《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在ACCP指南的基础上,结合近5年欧美系列血栓防治指南的推荐意见,对最新循证医学证据,特别是中国研究结果进行综合评估,制订了我国首部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本指南的制订遵循世界卫生组织及中华医学会关于制订临床诊疗指南的方法及程序[4,5]。扌旨南专家委员会由临床专家、信息学专家、决策科学家和系统综述与指南方法学专家共同组成,也包含了无相关硏究背景的临床医师,使指南推荐意见具有更强的实用性。指南制订的过程充分反映了目前的循证医学观念[6],临床专家和循证医学专家互相讨论,共同检索、评价和分级相关研究证据,以确保证据纳入和评价既全面、客观,又紧密结合临床。应该指出的是,本指南不具有法律效力。本指南尚不能涵盖所有复杂的临床情况,指南发布时可能存在某些最新硏究结论由于滞后发表未被收入指南的情况;指南的证据也可能受到原始硏究质量及方法学的影响;受我国当前该领域的实际硏究水平所限,指南中基于国内硏究的证据有限。二、指南编写方法(一)指南制订的目标目标是为已发生过血栓事件或具有血栓风险的患者提供最佳的临床决策依据,规范诊疗及护理行为,提高血栓性疾病的防治水平,改善患者结局。(二)指南制订方案的形成本指南由北京大学循证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循证医学中心)以及"推荐分级的评估、制订与评价(GRADE)"]"中国中心/兰州大学循证医学中心提供方法学与证据评价支持。1•指南的启动和规划:于2015年4月召开筹备会,成立了由临床专家、信息学专家、决策科学家和系统综述与指南的方法学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并遴选了指南工作组成员,每2~3个月召开1次工作会议。经多次会议及电话会议就制订方案达成一致意见后,于2015年12月召开启动会。指南的设计与制订步骤依据2014年《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制定手册》[4],以及2016年中华医学会《制订/修订〈临床诊疗指南〉的基本方法及程序》⑸;指南评价采用国内外已发表的血栓性疾病相关指南的证据评价工具(AGREEn)[8];指南撰写参考卫生保健实践指南的报告条目(RIGHT)[9]。整体技术路线推荐意见形成技术路线见图1。图1整体技术路线和推荐意见形成2•指南注册与计划书的撰写:本指南由血栓性疾病相关的临床、检验、药学、循证医学等专业20多个科室共同编写。于2015年12月启动会后,召开多次专家咨询会,制定计划书,讨论确定指南编写组构成、主要成员来源、指南整体构架和章节组成,并确定循证医学证据分级要求(采用GRADE标准[7])。本指南在国际实践指南注册平台进行了注册(注册号为IPGRP-2015CN008)。在完成初稿撰写的基础上,收集专家反馈意见,进一步对参编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