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七年级下第六单元24口技教案8教学目的:1、理清文章的脉络,学习阅读文言文的方法,积累文言词汇。2、学习文中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文中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难点:关于本文中的词类活用,省略句式与古今词义辩析等古汉语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教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板书课题。1、解说题目:口技,是杂技的一种。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它能同时发出各种音响,这种技艺,清代属“百戏”之一种,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这篇课文记述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的口技,反映了我国民间艺人技艺的高超。2、作者介绍: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清代福建省晋江县人。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进士。晚年住在杭州。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和《秋声诗》等。《口技》就是节选自《秋声诗自序》(见清人张潮编辑的一部笔记小说《虞初新志》卷一),文字稍有删改。二、朗读课文。1、掌握字词有善口技者:善于会宾客大宴:正赶上施八尺屏障:设置安放少顷:shǎoqǐng一会儿但闻:只满坐:同“座”寂然:静悄悄的犬吠:fèi狗叫惊觉欠伸:jué醒其夫呓语:yì说梦话既而儿醒:不久妇抚儿乳:喂奶儿含乳啼:乳头妇拍而呜之:轻声哼唱夫叱大儿chì:大声呵斥当是时:这一时齐发:同时众妙毕备:都,全以为妙绝:极未几:不多久夫齁声起:hōu打呼噜宾客意少舒:稍微稍稍正坐:渐渐俄而:一会儿中间jiàn力拉……:夹杂曳yè屋许许hǔ声:拉虽人有百手:即使不能名其一处:说出奋袖出臂:扬起,举起两股战战:大腿几欲先走:几乎,差一点几jī欲先走:跑-2、把握课文内容三、自主探究、讨论交流1、文中统领全篇的是哪一个字?应怎么理解?2、围绕一个“善”字,作者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突出呢?分析写作特点3、口技表演是靠声响效果来感染和打动人的,请问文中这位口技艺人为客人们表演了几个声响场面?客人们的反应是如何?4、找出文中描写客人表现的语句,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5、找出作者盛赞口技者高超技艺的议论性语句: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6、深夜失火救火的场景是整个表演的高潮部分,在这个场景里面,声响内容繁多且变化多样,使表演扣人心弦,达到了乱真的地步,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表现了口技人精湛高超的技艺,那么,口技人为什么还要表演前两个场景呢?如果省略前面的内容,文章不是更加简练了吗?7、欣赏了整个表演过程,我们的确被这个艺人的高超技艺所折服,但文章开头就写道“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尚未演出,就能收到这般效果,这说明了什么?8、作者两次强调“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是什么意图?四、延伸探讨我们每个人都有表现自我的欲望,希望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赞美,作为一位艺术家,他们崇高的艺术声望是怎么树立起来的?我们新时代的中学生应该如何正确选择自己的人生之路?五、小结课文板书设计口技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表演前睡醒远近外内宾客反应表演中入睡大小动静道具简单火起少多简繁内外表演后导入:请问同学们,你们喜欢看杂技吗?太好了,我也喜欢看呢!提到杂技,我的脑海里便会自然浮现出那在高空走钢丝骑自行车的惊险画面,还有那街头热闹的杂耍、神奇的变戏法以及惟妙惟肖的口技表演等,真是太精彩了!杂技是我国传统的一种民间艺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深受人们喜爱。口技就是其中的一朵璀璨的浪花。(板书课题和作者)这是一种通过口腔发声技巧来模仿自然界和生活中各种声响的绝活儿,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之后,俗称“隔壁戏”。(板书口技介绍)古往今来,我国曾出现过许多表演口技的高手,大家比较熟悉的,可能是在电视上看到过的藏族小伙子洛桑了,不过我还知道有一位能人,他的表演比洛桑更厉害。想见识一下这位高手吗?先别急,在高手出场之前,我得先为大家介绍一位前辈铁崖先生,铁崖先生名叫林嗣环,清代顺治年间进士,他在《秋声诗自序》里记载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