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乳山市南黄镇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第30课诗五首》教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背诵默写五首诗2、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品位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教学重点:反复诵读、背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品位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教学课时:两课时教法学法:1、诵读,在读中体会诗的意境2、自主探究法,学生在讨论中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教学过程:一、导入: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不知留下了多少名人诗作,它熏陶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这些诗作有的是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揭露和批判,有的是对男女纯真爱情、自然景色的咏述,还有的是对爱国热情的歌颂。让我们从不同角度去感受它对我们的教育和鼓舞。二、整体感知:1、播放录音,同学仔细听,注意诗句的朗读节奏2、借助课下注释,将自己不认识不会写的字多读多写强化记忆师点拨:喧()金樽()珍馐()箸()三重茅()怒号()罥()坳()衾()庇()兀()裘()瀚()羌()掣()3、多种方式朗读:自读,师范读,抽生朗读,集体朗读4、借助课下注释弄懂诗的大意5、抽生交流三、精读课文:(一)、学习《饮酒》,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1、生小组之间探讨自己不懂的地方,集体讨论,明确师给予参考:《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这组诗共20首,大多都是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是借“饮酒”的题目,表达作者对世事人生的感慨。本课所选这首《饮酒》诗,格调最为闲雅有致,表达了作者远离官场,热爱自然的闲适之情。2、师分析课文,指导学生背诵课文全诗共分两层:第一层:作者因为能够超脱现实分忧,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觉得所在地方也偏僻幽静了;第二层,说明美丽自然的景物欣赏,能够获得无限意趣学生安装这个思路背诵课文,因该很容易理解3、精读课文,品诗中的意境:(1)开头两句,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师生共同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百姓的车马喧闹声,而是指上层人物的交往,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官场的车马客,看淡权力、地位。(2)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两句的诗意?师生共同明确:这两句诗是对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要把它说出来,却友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领悟用语言是不足以表达的。(3)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怎样的生活景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师生共同明确:描写了幽静的田园生活景象,表现了作者远离尘世、洁身自好以及逃避现实的复杂感情。(二)、学习《行路难》,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1、生小组之间探讨自己不懂的地方,集体讨论,明确师给予参考:《行路难》:本诗选自《李太白全集》。“行路难”是乐府古题,李白以此为题写了三首诗,这里选的是第一首。《行路难》,吴兢《乐府古题要解》说:“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多以‘君不见’为首。”南朝诗人鲍照就写过《拟行路难》18首,其中有些诗是传世的佳篇。李白的这首旧题乐府诗,继承了鲍照的艺术传统,抒发了自己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愤激之情,并吐露了自己的理想和愿望。2、师分析课文,指导学生背诵3、精读课文,品诗中的意境(1)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樽清酒”“玉盘珍馐”不能食?(联系背景)师明确:因浓重的忧郁和深沉的悲愤,使诗人“酒”不能咽,“羞”不能食。因奸佞之闭塞贤路,使诗人悲愤、忧郁。(2)赏析“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一句师明确:这两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既照应试题“行路难”也抒写诗人在长安经历仕途风波的体验和事与原违的痛苦心情。(3)诗歌的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师明确:哪怕面前的道路,险陡而多歧,诗人却相信终有一天将乘风破浪万里浪,渡过大海,直达理想的彼岸。突出表现了他准备冲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抱负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三)、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安史之乱”,杜甫流寓成都。乾元三年的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房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