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课《口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习本文层次清楚、首尾照应、言简意赅的记叙方法。2.积累文言知识,掌握“会、少、间、名、奋、几”等词语。3.掌握文中描摹音响的语句和辨析表示时间的词语。能力目标1.顺畅朗读并背诵全文。2.体会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表现手法。3.揣摩语言,赏析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生动描述。德育目标领略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感受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精深奇妙,激发热爱优秀文化的感情。教学重点对于“口技”的记叙与描写。教学难点多方面表现口技人高超技艺的写法。教学方法1.诵读法。本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京中善口技者的高超技艺。教师指导学生顺畅诵读,以理清句意层次,并启发想象,人情人境领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2.译述法。本文的场面描写形象、细腻,颇具特色。展现了复杂多变的故事情节,刻画了众多人物的音容笑貌。指导学生有表情地复述课文内容,师生共同评点,领会行文的精妙。教学媒体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及示范朗读带。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设计思路反复诵读,理清叙述思路,并译述。课文精彩语段研读,体会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生动逼真描写,以及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设计(一):在中华民族灿烂多姿的艺术宝库里,有一颗璀璨的明珠——口技,它用人的声音模仿大自然及人类生活的万事万物,惟妙惟肖,妙不可言。(多媒体展示口技表演的影音资料)今天,我们学习的林嗣环的《口技》,就描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同学们读后一定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口技》,去领略这美妙的艺术。(板书文题、作者)设计(二):(板书:《口技》)同学们,口技是一种传统技艺,表演者运用口腔发声技巧,同时借助一些简单道具,模仿出各种声响,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妙不可言。今天,我们将在林嗣环的生花妙笔的引领下,去感受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二、资料助读多媒体显示:1.《虞初新志》是古代笔记小说,由清代张潮编选,共20卷,多收录明末清初的文言短篇。编者的主旨是:“表彰轶事传布奇文”。少数作品对当时社会现实有所反映。2.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代顺治年间进士,因事谪戍。遇赦而归,客死于武林。著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本文选自他的《秋声诗自序》。这篇自序说作者刚写完《秋声诗》,有几个客人来,他就“令客各举似何声最佳。”客人分别举出机声、书声、棋声等,他都不以为“最佳”。有一个客人上前叙说了这段口技描述,终于令他大为赞叹,并记录在自序中。3.口技是我国的一种民间表演技艺,有悠久历史,又叫“学象声”“哨声”“象声”等。表演者用口发出模仿虫、鸟、走兽、器械的声音和某些人类生活活动的声音。现在的相声即从口技发展而来。口技的一部分特点仍为杂技所保留。三、诵读,感知文意1.教师有感情地范读全文,要求学生听清停顿、语气节奏,并标记疑难字词,感知主要情节。2.学生轻读,根据注释掌握有关字词读音。多媒体显示:正音。少顷(shǎo)呓语(yì)叱(chì)中间(jiàn)曳(yè)屋许(hǔ)许声几(jī)欲犬吠(fèi)齁声(hōu)意少舒(shāo)3.学生放声自读,体会语气节奏。疏通文中的疑难词句,有疑即问。教师释疑:会宾客大宴:会,适逢,正赶上,恰好。宴:举行宴会。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座寂然,无敢哗者:但,只。闻,听见。以为妙绝:以为,认为。绝,极点。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乳,喂奶。呜,发出呜呜的声音。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少,稍微。稍稍,渐渐。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名,说出。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股,腿。走,跑。中间力拉崩倒之声:间,夹杂。4.学生齐读,领会课文内容和情味。请学生用一句话概述课文主要情节。教师明确:本文描写了京城口技艺人摹似一家人由梦而醒、由醒复睡,火起慌乱的情形,叹赏表演者的高超技艺。5.指名学生诵读,理清文章思路。小组内简短交流后,学生发言,教师归结文章以时间先后分序,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l段)介绍口技表演者和表演的时间、地点、设施、道具,以及演前气氛。是下文记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