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考生物细胞物质与能量代谢复习教案一、课前热身1、为了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现象。某同学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材料用具:洋葱;刀片,镊子,滴管,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显微镜;质量浓度为0.075g/mL的胭脂红溶液(胭脂红是一种水溶性的大分子食用色素,呈红色),清水等。方法步骤: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步骤B用显微镜观察的目的是。(2)假如该同学发现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后不能复原,可能的原因有、,导致细胞过度失水而死亡。(3)该同学在步骤D观察到了质壁分离现象,其结果因为下图中的(填序号)。判断的理由有。2、下图为酵母菌细胞结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酵母菌细胞结构与菠菜叶肉细胞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酵母菌_______________;与蓝藻细胞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酵母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图中不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是[]_________。([]内填序号,横线上填名称)(3)图中不能直接分解葡萄糖但能释放CO2的结构是____________(填序号)。(4)可以利用酵母菌进行酿酒,此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场所是_______(填序号)。(5)图中含有DNA的结构是________(填序号)。二、知识考点复习一)、酶与ATP1、酶的本质、特性和作用(A)酶的本质: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有机物,其中大部分是蛋白质、少量是RNA酶的特性:1、酶具有高效性2、酶具有专一性3、酶的作用条件比较温和酶的作用:酶在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方面比无机催化剂更显著,因而催化效率更高2、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B)温度PH值能使蛋白质变性失活,但是氨基酸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没有变(1)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原理(B):酶的催化作用受温度的影响很大,通常温度每升高10℃,反应速度加快一倍左右,最后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值。另一方面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温度过高可引起蛋白质变性,导致酶的失活。因此,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值以后,随着温度的升高,反应速度反而逐渐下降,以至完全停止反应。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值时的温度称为某种酶作用的最适温度。方法步骤:(1)取3支试管,编号后各加入淀粉溶液2毫升。(2)将第l、2号试管放入37℃恒温水浴中保温,第3号试管放入冰水中冷却(3)5分钟后,向第l号试管中加人煮沸5一15分钟的稀释唾液l毫升;向第2、3号试管加稀释唾液各l毫升。摇匀,(4)20分钟后取出3支试管,各加碘化钾-碘溶液2滴,混匀,比较各管溶液的颜色。判断淀粉被唾液酶水解的程度,并说明温度对唾液酶活性的影响。(2)PH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原理:酶催化反应需要适宜的PH值,过酸或过碱都能使酶变性失活实验步骤:①在1~5号试管中分别加入0.5%的淀粉液2mL。②加完淀粉液后,向各试管中加入相应的缓冲液3.00mL,使各试管中反应液的pH值依次稳定在5.00.6.20.6.80.7.40.8.00。③分别向1~5号试管中加入0.5%唾液1mL,然后进行37℃恒温水浴。④反应过程中,每隔1min从第3号试管中取出一滴反应液,滴在比色板上,加一滴碘液显色,待呈橙黄色时,立即取出5支试管,加碘液显色并比色,记录结果。注意:比色板在某一范围不呈兰色,但是高于或低于最适PH时,将出现不同程度的兰色说明酶的作用有一个最适PH值。考试可能要考到的问题(1)实验过程为什么要选择37℃恒温?在该实验中,只有在恒温的条件下,才能排除温度因素对结果的干扰;37℃是唾液淀粉酶起催化作用的适宜温度(2)3号试管加碘液后出现橙黄色,说明什么?淀粉已完全水解(3)如果反应速度过快,应当对唾液做怎样的调整?提高唾液的稀释倍数(4)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唾液淀粉酶的最适pH值是6.8,高于或低于此pH值时,酶的活性逐渐降低3、ATP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特点(A)元素组成:ATP由C、H、O、N、P五种元素组成结构特点:ATP中文名称叫三磷酸腺苷,结构简式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水解时远离A的磷酸键线断裂作用: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ADP中文名称叫二磷酸腺苷,结构简式A—P~PATP在细胞内含量很少,但在细胞内的转化速度很快,用掉多少马上形成多少。4、ATP和ADP相互转化的过程和意义(B)这个过程储存能量这个过程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