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2)形成性考核册作业4参考答案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要求:书写规范,不得有错别字。1.1983年,王安忆与母亲茹志鹃的美国之行,使她们经历了一次东西方文化的撞击,还收获了一本散文集《母女漫游美利坚》。2.50年代前期,能较好地体现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学“规范”的农村题材小说主要有马烽的《结婚》、谷峪的《新事新办》等。3.几乎在朦胧诗出现的同时,小说创作中就出现了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宗璞的《我是谁》等现代主义的尝试之作。4.“十七年”小说中描写重大社会题材的作品主要有梁斌的《红旗谱》、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吴强的《红日》、欧阳山的《三家巷》等。5.“文革”中江青亲自培养的第一批“样板戏”中,有5部京剧现代戏,它们是《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和《海港》。6.《动物凶猛》的女主人公米兰,可以看作是《空中小姐》中的王湄和《橡皮人》中的李白玲这两种女性类型的结合,兼具天真明朗与放荡妩媚两方面的特点。7.如果说格非和孙甘露在叙事和语言方面,将马原和莫言的实验推到了极端,那么,则可以说余华在对人的生存方面发展了残雪的探索。8.1981年,高行健的《现代小说技巧初探》发表后,终于使现代主义这一创作现象成为引人注目的文学潮流。9.余华是1987年1月在《北京文学》上发表了他的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后开始引起人们注意的。10.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了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徐星的《无主题变奏》等带有“黑色幽默”特点的现代主义小说。11.1950年赵树理担任《说说唱唱》的执行主编后,引起了三次大的风波,第一次是因为发表了一个描写落后农民的故事《金锁》。12.“样板戏”《红灯记》为了改变原演出本中李奶奶、李玉和、李铁梅一家三代“平分秋色”的状况,大力给李玉和扩戏。13.海子一生充满激情和幻想,把印象派大画家梵高(凡·高)看作自己的人生榜样,像他的这位“瘦哥哥”一样,用燃烧生命的热情来投入诗歌创作。14.《受戒》的佛门中没有戒律,甚至连“菩提庵”的庵名也已经讹化为了“荸荠庵”。15.1919年10月7日-10日《晨报副刊》发表了冰心的《斯人独憔悴》后,不久就有人评论它揭示了“旧家庭的坏处”。16.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现代主义倾向可以追溯到“文革”(70年代)末期,朦胧诗的出现可以看作是现代主义文学从地下浮出水面的一个标志。17.以马原为代表的重在小说形式实验的先锋小说,又被称为“新潮小说”或“实验小说”。18.王朔的作品大多呈现出明显的自我重复和批量生产的痕迹,只有少数具有独特审美价值和个人经验的作品除,这类作品的代表是《动物凶猛》。19.余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最初在《收获》杂志上发表时,名为《呼喊与细雨》。20.《本次列车终点》是王安忆“上海系列作品”的第一篇作品。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要求: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错选或多选均不得分。1.1989年,余华在《上海文论》上发表的一篇具有宣言倾向的创作谈是(D)。A.《河边的错误》B.《往事与刑罚》C.《我胆小如鼠》D.《虚伪的作品》2.在第一批的“八个样板戏”中,惟一的一个“交响音乐”作品是(C)。A.《红灯记》B.《白毛女》C.《沙家浜》D.《龙江颂》3.当一位理论权威以马克思主义为武器,将《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批得体无完肤之后,立即就有人挺身而出,公然辩护,而且胆敢指名点姓地要与之“商榷”,这人是(C)。A.李黎B.公刘C.江枫D.谢冕4.“文革”后,标志着汪曾祺复出文坛的短篇小说是(D)。A.《故里三陈》B.《异秉》C.《大淖记事》D.《受戒》5.王安忆90年代的承载着较多“女性意识”的作品是(C)。A.《小城之恋》B.《悲恸之地》C.《我爱比尔》D.《鸠雀一战》6.李凖的《李双双小传》与赵树理的《“锻炼锻炼”》表现的时代大体相同,但在作品中却丝毫读不到作家的沉痛心情,也看不到农民生活的痛苦场面。这个时代指的是(B)。A.土改运动B.大跃进C.三反五反D.合作化7.余华的音乐才能最先引起人们的注意,是1999年他在《收获》杂志上开辟的一个专栏,...